踏上讲台仅五年,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南京理工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南京理工大学教书育人示范岗以及南京理工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就被她一一收入囊中。而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她更是荣获理科组一等奖,位列全国第二。此次教学竞赛历时11个月,经过校内选拔、省赛备赛集训及国赛集训等多轮评比,她最终成功登上国赛一等奖的领奖台。她,就是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青年教师高如如。
高如如于2013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并在同年免试直接攻读同济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在同济大学求学的九年间,她曾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同济大学优秀学生标兵”“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工作以来,她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JACS、ACS NANO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
上好一门课:从重塑课程内容开始
2018年,高如如博士毕业后加入南理工化学与化工学院。2020年,她开始主讲《分析化学》课程,这是一门面向整个化院大一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回忆起刚开始授课的时光,面对一百五十名同学的大班,高老师感到巨大的压力。在上课的第一年,她对教学方法和理念并不熟悉,但深知不能辜负学生的期待。她明白,简单照本宣科地将PPT内容灌输给学生无法真正上好这门课。于是,她几乎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备课和PPT调整中,认真梳理教材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她在黑板上逐步推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主线,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复杂的概念。她表示,要上好这门课,最具挑战的是将分散的知识点用一条主线串联起来,融会贯通。她认为,这正是她教学创新的第一步。
讲好一个故事:从知识传递到情感共鸣
讲好一个故事,从知识传递到情感共鸣,逐渐成为高老师教学中的核心理念。她意识到,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这种方式往往容易陷入灌输式课堂,导致学生的认可度下降。因此,她努力将每堂课都视为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入课堂,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讲解知识点时,她紧紧围绕主线,通过不断回归案例来回答提出的问题,使抽象的化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高老师将知识点巧妙地融入故事中,打破传统教学的框架,将人类对自然过程的认知作为逻辑主线,引导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入理解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她不仅传递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科学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感。
在讲授液—质联用法这一章节时,高老师以东京奥运会的兴奋剂事件作为引入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她随后提出问题:如何检测尿液中的类固醇兴奋剂?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液—质联用法的原理知识点。高老师结合兴奋剂的结构和性质,鼓励学生总结出所需的技术条件。她强调,尽管方法的原理是固定的,但根据具体的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技术条件至关重要。在课堂的最后,高老师进行了应用拓展,讨论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如何突破这些局限。她分享了前沿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她所在团队所做的努力,激励学生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她还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高老师认为,要把课讲好,一定不能满足于背教案,而是要讲得有宽度有深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去提升自己。有一次,在讲到重金属离子检测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讲检测方法,还要拓宽课程宽度,比如重金属离子进入人体内之后是怎么样发挥毒性的,这样就延伸到了生命科学的相关知识。此外,高老师还会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向同学们介绍当下科技最前沿的内容,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会怎样解决问题。
以赛促教: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秘密武器”
高老师的讲课竞赛之路始于2020年参加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起初,她抱着尝试的心态报名参赛,但备赛过程的艰难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制作一个八分钟的微课视频,在她看来似乎并不复杂,然而,当她真正开始准备时,才意识到这一过程并不如想象中简单。整个暑假,近两个月的时间,高老师几乎将所有精力投入到视频制作中,经过无数次的推翻重来,努力寻找将课程内容和学科重要性浓缩到八分钟内的最佳呈现方式。她深刻体会到,只有在动手实践中,才发现有许多内容需要深入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如如最终在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不仅增强了她的信心,也让她对如何备战讲课竞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后,高老师积极投身于讲课竞赛,先后获得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和南京理工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
2022年,高如如开始备战难度更高的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要求准备20节独立的课程内容,这对她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庞杂的课程体系,她需要从中抽取出20节精品课程,每一节课都必须精心打磨。高老师坦言,那个时期她最大的感受就是精力不足,缺少教学经验的短板也显现出来。在将近八个月的备赛过程中,除了上课以外,她几乎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备课和制作PPT中,加班熬夜成为了家常便饭。在她的坚持和努力下,最终获得了江苏省二等奖。
2024年,经过两年的沉淀与学习,高如如再次备战省青教赛。这一次,她彻底推翻了首次参赛时的课程主线,甚至没有保留任何一个PPT。与第一次参赛时的迷茫相比,这次她的思路更加清晰,心态也更为从容。高老师表示,整个备赛过程不仅是对教学技能的深度考验,更是一场对心态与耐力的持久挑战。为了全力以赴打磨课程,她常常在晚上哄睡年幼的孩子后,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凌晨一两点钟入睡成为了常态。最终,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在省赛中获得了理科组第一名,并被推荐继续参加国赛。在国赛中,她发挥稳定,最终赢得了全国第二的优异成绩。
在这一过程中,她深刻体会到,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比赛成功的关键。每节课的知识点如何精心选取、如何通过故事化的讲解增强内容的吸引力,以及如何在短时间内让专家评委获得启发,这些都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不断优化。此外,任何细节都不能被忽视。她举例说道,在校内专家组的培训中,由于写字速度稍快,专家点评时指出,这种表现可能会暴露出她的紧张情绪。这一反馈让她意识到,在如此高强度的比赛中,只有通过充分的准备和保持冷静,才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最佳的教学状态。尽管决赛时被抽中的课程并不是她最满意的章节,她认为深度不够,但她始终暗示自己要保持淡定和自信,出乎意料的是,这种心态反而让她的讲解更加自然流畅。
高老师表示,通过这次挑战,我真正体会到“以赛促教”的深远意义。比赛的压力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每一节课的细节,从多个维度探讨更加有效和生动的教学方式。比赛只是形式,而真正的目标是更好地服务教学,提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