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三届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我校有5位教师获得特等奖,展示出优异的教学能力。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创新基层教学组织模式,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全面反映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成果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构建成效,校党委宣传部特推出基层教学改革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日前,在第三届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江苏赛区)选拔赛上,我校有5位教师荣获大赛特等奖,展示出优异的教学能力。令人关注的是,这其中有三位教师来自同一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不断创新基层教学组织模式,探索建立覆盖教师职业发展全周期的教学能力提升机制,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学校支持不同工作室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并不断健全制度配套使其更具适应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2020年以来,以国家级教学名师吴晓蓓教授领衔的“耕耘坊”,以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建新教授领衔的“知新坊”,以国家级教学名师钟秦教授领衔的“勤思坊”以及以国家级教学名师袁军堂教授领衔的“至善坊”等一批名师工作室先后揭牌成立。伴随着“名师工作室”的聚集效应,全校所有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均纳入旗下,近百位热心教学、潜心教学的中坚力量也先后集结于此,有效促进了中青年教学骨干的成长。按照“名师+团队”模式创新组建的名师工作室通过汇聚专家智慧,培育营造乐教善教的卓越教学文化,已成为了我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紧扣军工底色,构建“融拓并举”课程思政
“‘追求卓越、止于至善’是‘至善坊’秉承的宗旨。工作室成立以来,坚持学术性定位,注重特色化发展,通过强化思想引领,不断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有效推进了军工文化与工程教育的融合发展。”名师工作室负责人袁军堂教授介绍说。
2022年,“至善坊”重点培养的祖莉老师先后获得了江苏省高校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今年,名师工作室精心培育的王禹林(新工科赛道)、王晓沁(基础课程赛道)、梁医(课程思政赛道)三位教师同时问鼎江苏省高校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再次彰显了“至善坊”名师工作室卓越的教学培训能力和突出的建设成效。
祖 莉
王禹林
王晓沁
梁 医
作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祖莉教授和她领衔的机械装备创新设计教学团队,扣紧军工文化底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构建“融拓并举”的课程思政体系。在培养方案中深化“促融合”的思政引领,形成专业服务高端制造装备和服务国防建设、军民融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特色,专业育人目标与毕业要求双向融合。在教学体系中优化“重拓展”专业特色,军工文化贯通和拓展进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并将课程思政建设拓展到教材编撰中。教学团队承担的《武器装备概论》与《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均获得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教学团队根据专业课程的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设了包括160+个优秀案例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在讲授过程中,通过灵活应用课堂讲授、案例穿插、专题嵌入、主题演讲、隐形渗透等多种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以《机械设计基础》为例,该课程是面向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车辆工程、兵器类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理论性深且实践性强。教学团队通过交流研讨,明确了“顶天立地、双线贯通”课程思政理念,从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更高层次和更广维度审视课程、重构内容,提升了课程的时代性和引领性。此次江苏省教创赛课程思政赛道特等奖获得者梁医老师告诉记者:“新颖的教学内容加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听得有趣,学得有味,受到普遍的欢迎。”
对于操作性强的实践类课程,教学团队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指导工程实践课程、开展第二课堂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例如,在《机器人机构与结构综合实验》这门课程中,通过创新设计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环节, 锻炼学生实践探索能力,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勇于创新、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2021年,新华网联合国内16所高校在线上组织开展了“请祖国放心 未来有我”国庆节专题活动。由祖莉老师主讲的《机械创新设计实践》课程代表学校参与了此次活动,自微课视频在新华网新华思政栏目发布以来,累计学习人数万余人,产生了良好的传播影响力。
践行特色之举,推出“四阶段式”微格教学
探究“至善坊”的建设成效,通过微格教学在师生互动场域中的具体实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效,无疑是该名师工作室教学创新实践的一项特色之举。
微格教学是中外教育机构普遍认可并推广应用的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培训师范学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它的本源是在一个微型的教室里面训练老师的教学能力,由学生或其他老师进行听课,在这样的教室里面进行教学演练,听课的学生和老师可以对课程进行评点。通过不断地训练使得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互动“场”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最终是由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并保持的。
根据互动“场”理论,互动过程可分为定向、评价和控制三个阶段。为了让中青年教师能够在工作室的环境与氛围中探索“师之道、教之法”,“至善坊”通过构建教与学互动场域,在原有三阶段式理论基础上又新增加了“整合阶段”,从而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四阶段式”互动场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微格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在定向阶段,依托名师工作室,组织教师和学生辨识教学场景,通过展示不同教学场景的视频,教师小组和学生小组分别讨论教学场景的要素、需求和特点。再将教师和学生穿插分组,继续上述教研活动,最终使得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学场景的架构和内涵。
在评价阶段,主要围绕解决态度确定的问题进行。即“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教学场景。对此,名师工作室采用匿名问卷形式,向教师和学生发放,并收集问卷,掌握教和学的双向态度。并组织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公开解读,共同探讨教学与学习的态度。
在控制阶段,重点解决行为选择的问题。即对教学场景,教师在课堂上做些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做些什么?这部分是互动的核心问题。基于前述的交流和探讨,教师需要做出具体的教学互动行为,并观测学生的互动行为,即使调整和改进。为此,名师工作室组织教师走进实际课堂,进行该阶段的现场观摩和学习,邀请专家参与并指导。
对于新增加的整合阶段,“至善坊”的教学名师在整合上述互动三阶段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立体化的评价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给出具体分析数据和报告,帮助其提高教学能力,营造教师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参与教师可根据整合的数据,在实际课堂上进行教学互动机制和行为的改进,进而实现教学互动的更新与迭代。
作为机械学院的一名专业基础课教师,王晓沁对于通过师生互动场域的微格教学模式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感触良多。她向记者表示:“名师工作室为我们中青年教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通过构建师生互动场域,重点观察并测试学生的互动效果,给出教学具体分析数据和报告,帮助我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互动机制和行为的改进,最终实现了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同步提升!”
服务国家战略,打造“两融一创”培养模式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南理工广大教师潜心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之源。着眼于主动服务制造强国和国防现代化的战略需求,“至善坊”名师工作室的教学团队结合机械类与兵器类相关专业,打造了“两融一创”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两融”,一是指“军民融合”的贯通培养。构建机械类与兵器类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综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实现军民融合,服务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培养目标。
“军民融合”在贯通培养中,较好地实现了军民融合,服务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培养目标。以机械类专业近5年的就业数据来看:80%服务于长三角制造业,其中上汽、中车、大众、博世等世界500强企业45.1%,中国兵器、中船重工、中航等国防单位25.6%,高端装备制造和汽车行业23.3%;升学率平均53.3%。毕业生投身国防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就业人数达到358 人,占总毕业生人数43.3%。
二是指“产教融合”的共同培养。主要围绕核心素养,结合优势产业,实施模块化产教融合课程教学,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新模式。
“产教融合”在共同培养中,贯彻能力递进、并行融合的实践教学理念,打造了“基础→综合→创新→创业”递进式、模块化、可重构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并且以企业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开展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目前与合作企业建成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创新引智基地和工信部协同创新中心共计4个,建成大学生创新工作室7个。
所谓“一创”,是指“科研创新”强化培养。主要面向新工科建设需求,专业培养与科研发展紧密结合,强化科研创新育人,培养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端装备研发精英。
“科研创新”在强化培养中,发挥学校科研能力强及掌握技术前沿的优势,实施工程化环境、项目化载体、团队式教学、协作式学习的教学组织形态,将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科研创新的能力。
记者了解到,结合新工科建设,名师工作室相关教学团队重点以3D打印、智能刀具、无人驾驶、无人机、机器人等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课题为牵引,通过组织开展相关的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观念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近五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培养的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省部级及以上专业大赛中获奖307项。其中在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得金奖3项、银奖1项、铜奖3项;在第十五届至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共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并且将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一等奖;2021年全国大学生智能精密装配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等各类奖项收入囊中。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全国机器人大赛机甲大师赛
……
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因素有很多,但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其关键所在。在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以及传帮带作用下,一大批中青年教学骨干和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引领全校各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至善坊”名师工作室在提升教学技能的同时,也为实现高质量基层教学做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探索,让专业课成为了铸魂育人的生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