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汉字之美 传承非遗文化——记我校王潇娴老师设计团队

2022-09-07来源:宣传部作者:黄思行审核人:卢晓云编辑:曹佳音阅读:3313

以字传美:千年非遗的数字化新生

字形“横平竖直,点似瓜子,撇如刀,钩如皂刺,捺如锹”,风格“清净庄严,敦厚平实”——这是“汉仪金陵刻经”字体最大的特点。这款由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王潇娴主创设计的字体,是国内首款且唯一非复刻金陵刻经字体。“汉仪金陵刻经”字体自2020年上线以来,先后获得了2021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奖“年度设计奖”,字酷·“司母戊鼎”杯国际汉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场大奖”,2021第五届“字酷”文字艺术设计展“优秀奖”,靳代强设计2021全球华人设计比赛专业组优秀奖等多项国际国内设计大奖。同时获得鸟海修、高冈昌生、曹方等多位国际字体设计大师称赞。

设计团队集体合照

汉仪金陵刻经体图

王潇娴老师看来,对非遗活态化设计的不懈追求,对汉字文化的敬畏,对家乡“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热爱,与金陵刻经处及非遗传承人的相遇,以及团队8名学生的不懈努力,共同成就了如今的“汉仪金陵刻经”。

“汉仪金陵刻经的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十年磨一剑’的过程”。回忆到设计开始之初的阶段,王潇娴老师娓娓道来,“在过去十年,我带领我的团队做过浙江瑞安木活字、丝绸之路、湖南江永女书等与中国非遗元素相关的设计。直到有一天我们认识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就拥有一个非遗文化的宝库,就是金陵刻经处。”

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文明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作为国内九项世界级技艺类非遗之一,起源于唐朝、传承于金陵刻经处、发展至今,拥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内涵。作为雕版印刷记忆,完整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包括刻板、印刷、装订三项基本内容二十余道工序,而其中写样、刻版环节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艺要求很高,非遗传承的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中,置于雕版技艺首位的写样环节仅有省级传承人邓清之老师一人可胜任。由于写工缺乏,导致雕版环节中只能使用免费字库进行创作,手工刻写所带来的金陵本中所蕴含的“金陵味”正在渐渐消失。

马萌青老师刻板工作照

邓清之老师写样工作照

“目前金陵刻经处师徒四代六人且连续两代单传,人才的培养与技艺传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金陵本’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问题了。”王潇娴老师及其团队深知,手工刻写所呈现的审美价值,是其载籍艺术的珍贵之处。面临写工缺乏的传承困境,以现代设计的方式解决非遗传承的痛点,是字体设计之初的出发点。王潇娴老师带领其团队,结合金陵刻经处雕版印刷技艺省级传承人邓清之对于字体笔画字韵的理解,选取金陵刻经处代表作品杨仁山居士时期典籍《佛国记》为设计蓝本,参考对比雕版万余块,与传承人深度交流沟通走访百余次,历时30月,历经5轮人工校对,最终完成9169字字库的设计。

团队设计字体时期工作照

“一般的字库设计过程中,校对三轮,但金陵刻经体校对五轮,最后两轮修改,我一个人一字一笔划的进行系统地完善。因为我希望在我们手中创建出的字库能够在精神气韵和字体风格样貌上尽我们所能做到最好,希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使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得到数字化的发展与应用。”字库构建完成后,得到了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马萌青与省级传承人邓清之的高度认可,实际运用到了金陵刻经处雕版印刷环节之中,解决了金陵刻经印刷记忆传承的难题,用现代设计手段保留了上千年的汉字之美。

以字铸魂:融入育人全过程的非遗课堂

“只有在自己亲手试着去雕刻之后,你才会发现那并不是一块普普通通的木板。当雕版摆在你面前时,一刀一刻都在提醒着你雕版是有温度的、是有生命的。”这是设计团队成员、硕士生王鑫在体验过金陵刻经雕版印刷技艺之后的切实感悟。

非遗工作坊体验雕刻工作照

“要真正让非遗活起来,除了用设计手段解决它的传承问题外,更要考虑它新的发展。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教育之中,为非遗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新活力。”作为一名教师,王潇娴老师在谈到将非遗融入到育人过程中时说道。“构建数字化时代非遗的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总结出非遗活态化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在设计实践中,尝试通过设计驱动当代非遗发展有效进入市场,是在当今社会保留非遗灵魂的有效手段。”

完成字库的构建之后,王潇娴老师带领团队探索利用线下展览、同课程相结合的形式促进非遗在“Z世代”群体中的传播。

今年5月,王潇娴老师团队受邀参加了2022南京手造巡游春季展,展示了团队依托字体设计所推出的相关文创产品。展览时值小满,团队设计的“小满节气套装——小满杜邦纸包、小满书签、二十四节气古风团扇、节气明信片、钥匙扣、手账本”受到了参观者的追捧,让更多人切身感悟非遗魅力。

手造巡游现场

王潇娴老师还同南京其余高校及中小学联合开展“传承非遗+创新设计”的课程。在同南京艺术学院联合开展的高校非遗工作坊中,让学生们亲身感悟金陵刻经雕版印刷技艺的“一雕一刻,乃世代传承”。

以字愈心:非遗文化传承的品牌化探索

字库的创新构建切实解决了金陵刻经非遗传承中的现实难题,继字库开发实践后,如何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成为王潇娴老师不断探索实践的目标。

“汉仪金陵刻经”字库的设计以保护非遗为初衷,但其艺术、文化和专业性兼具的特征也带来了广阔的商业应用前景,而金陵刻经处非遗传播效果不佳的现实诉求也让王潇娴老师及其团队思索着用商业模式创新非遗发展传承的路径。

回想那一千多个字体设计的日子,一笔一划间的文字气息,这种清净和平实之感常常抚慰着字体设计团队的心灵,于是“字愈”品牌应运而生,意在“以字为愈,悦己悦心”,希望文字语言和字体设计的力量能不经意间抚慰、治愈着当下人们焦虑、抑郁、不安、失落、紧张的心。从字体设计走向文创品牌,是一种非遗商业创新模式的探讨和摸索。目前,团队已与汉仪字库、中国邮政江苏创意研发中心、江南丝绸博物馆、央视《国家宝藏》栏目组、钟山雨花茶、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建立商业合作和联合设计,通过地域特色产品融合,成功推广金陵刻经非遗文化。

字愈品牌logo及产品照

对汉字的热爱和文化的自信支持着王潇娴老师带领学生团队不断探索,通过与6位传承人的深度合作,在金陵刻经处的大力支持下,“字愈”品牌的产品开发不断深化,融入更多的手工温度和非遗技艺。在未来,王潇娴老师希望通过更多非遗文创、非遗联合设计将非遗文化传递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让非遗文化“重回当代生活”,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