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也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奋进之年。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踏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征程,全校师生员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勇担使命,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日前,校党委宣传部推出“承百年荣光·书奋进之笔”系列专访,邀请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结合规划的实施,畅谈本部门“十四五”时期的工作目标、建设思路和发展举措,以此进一步提升南理工人对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度,在全校营造积极参与“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良好氛围。
记者:目前,学校“十四五”规划已编制完成。作为教务处负责人,请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实施,介绍一下本科人才培养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建设思路是什么?
丁大志:“十四五”,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牢固确立与学校“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和“创新型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以突出思想铸魂为重点,以深化模式改革为推力,以强化内涵建设为根本,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积极推进思政教育、创新创业、信息技术“三个融入”,努力实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军民融合、本研融合“四个融合”。积极构建彰显南理工特色、充满生机活力、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具有南理工风格的一流教育。
记者: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请您谈谈教务处将通过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设任务的完成?
丁大志:“十四五”期间,学校将重点推进七大工作任务:
首先,突出价值塑造,加强思政教育。一是建好思政课程。以一流课程建设为牵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坚持整体讲授与重点讲解相结合,扎实开展教学改革,推动“四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二是深化课程思政。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完善课程大纲、打造“兵器中国”等典范课程,将课程思政要求全面、深度融入,依托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推进军工特色课程思政建设,提升立德树人成效。三是坚持以文化人。以国防特色和军工文化为重要内容,将南理工的校风校训,巧妙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依托兵器博物馆等丰富的军工文化资源和大学生艺术团等军工文化载体,弘扬独具特色的南理工军工文化,打造特色思政教育体系。
其次,坚持内涵建设,打造一流专业。一是坚持特色发展。围绕“1+5+10”优势学科群,打造强强联合、相互支撑的优势专业群,做强优势特色专业,构筑校、省、国家三级专业建设体系。二是促进结构优化。坚持需求导向,动态调整,做好一流专业的“加减乘”,削减对应学科弱、发展水平低、社会需求少的传统专业,发展以学科交叉为特点的新工科、新理科和新文科专业,探索理工结合、工工交叉的专业发展新机制、新模式。三是深化内涵改造。立足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内涵改造。以江阴校区为载体,探索构建产教融合模式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四是推进专业认证。发挥认证的引领带动作用,力争20个工科专业通过认证;推进5个兵器类专业参加兵器类专业认证;推进中法工程师学院申请并通过CTI国际认证。
第三,突出体系设计,建设精品课程。一是构建“基础+进阶”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阶梯式、组合式课程资源,逐步施行分类、分级、分层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打造名师-名课-名教材。推动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讲授基础课程、编写出版教材,实现课程教材良性互促。三是推动优质教学资源持续更新。将最新科研成果引进课程、引入教材,保持资源优势,扩展影响力,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四是加强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围绕优势专业分步实施核心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彰显校本特色,打造系列精品。五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研究型、混合式教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第四,优化实践体系,强化实践能力。一是着力构建“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四层次、“教学实验、综合实践、实习实训、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素质发展”六类型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二是遴选重大科研团队为试点,促进优秀科研成果向本科教学转化,探索从科研成果中抽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问题,实施项目引导式实践教学改革。三是建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推动科研平台实验室实现智慧化开放管理,持续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的建设与创客文化教育。四是搭建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融合的实践培养平台,建设跨学科、跨学院创新实践基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五是改革《创业教育》课程,开展数字课程建设,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和双创制度,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并完成电子信息类专业专创融合试点改革工程,适时推广。通过培训与引进,提升教师双创教育能力。
第五,招生就业联动,助力学生成长。一是推进招生工作一体化,提升招生宣传人员的专业性,扎实推进“三百计划”,实施招生专项计划,加强生源基地建设,打造招生宣传名片。二是贯彻教育评价改革新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学校有主题、学院创品牌、年级抓常规”的教育模式,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健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学业支持体系,持续打造“学霸开讲”等工作品牌,推进“三降三升”取得实效。三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形成符合学生阶段特点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智慧就业平台服务功能,精准匹配就业岗位,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升国防系统就业质量。
第六,健全教学组织,提升教学能力。一是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运行和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健全教师教学培训机制,构建常态化、精准化的教师培养体系,满足教师个性化职业发展需求,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咨询与指导,打造教学成长基地。三是实施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完善学生、教师、同行专家、督导/领导“四位一体”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机制,加大教学质量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中的权重,提升教学工作主体地位。
第七,健全体制机制,构建保障体系。一是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健全以完全学分制为内核,以荣誉学位制、本研贯通制、素质发展学分与第二成绩单制度等为驱动的教学制度体系。通过试点书院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等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通过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不段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智能学习分析等教学管理全流程中的应用,加强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管理,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请谈谈教务处将在 “十四五”期间发挥怎样的作用?开局之年重点推进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丁大志:“十四五”开局之年,教务处重点推进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价值引领,突出思政育人。注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理论讲授与实践教育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具有军工底色、工信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牵头成立由16所军工高校组建的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组织召开课程思政建设交流研讨和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课分享交流,推动了行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武器装备概论》等3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材料研究方法》等4门课程入选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二是创新培养模式,助力学生成长。在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基础上,确立了“3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思路,即课程体系按照“通识、学科、专业”三个模块构建,知识能力体系按照“学术领军”和“行业精英”两种类型人才发展需求重构,支持学生根据不同发展路径选择课程和学习进程,实现“一人一方案”。出台了《南京理工大学关于制定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着力实现以多元化培养、个性化发展为特征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国防人才急需,在军工专业实行提前批招生,继续在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实施“国防优才计划”,采取本硕贯通式培养,纳入计划的学生502人。
三是聚焦关键指标,夯实办学内涵。以专业、课程和教材为重点,不断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新增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6个专业通过工程类专业认证(评估)。工业设计3+1项目入围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化工学院同门捷列夫大学合作开办国际创新实验班,首批23名学生入选。26门课程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称号;45门课程获江苏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称号,位居省内第四位。35部教材获省部重点、规划教材立项,入选江苏省重点教材数量居省内前列。
四是健全保障机制,培育教学生态。出台《南京理工大学教师本科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试行)》,首批150名教师参评,多方位、立体化的评价为教师教学质量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打造校院两级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克服疫情影响,坚持举办“紫金教学论坛”50余期,培训教师2000余人次。依托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组建“耕耘坊”等6个名师工作室,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特、一、二等奖各1项,总分并列江苏省部属高校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