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赞●青年④】从Model APEC到APEC大会:刘文君的世界舞台之旅

2025-05-19来源:宣传部 材料学院作者:曹佳音 王莹玥审核人:卢晓云编辑:葛玲玲阅读:629

【编者按】强国有我,彰显青春担当;重任在肩,谱写青春华章。在第76个五四青年节之际,为全面展现南理工青年学子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勇挑时代重担的优秀事迹,党委宣传部推出 “理赞·青年” 专题栏目,讲述新征程道路上南理工青年赓续拼搏、矢志不渝的动人故事,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在逐梦路上勇立潮头、奋楫争先,与时代同行、与发展同向、与祖国同进,把青春的光荣与梦想,镌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I earnestly advocate that young representativ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round the world unite to jointly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We should enhance cooperation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technology, trade, and education, to achieve integrated development.”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未来之声”(Voices of the Future)青年分论坛上,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刘文君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代表、政策制定者与商业领袖,自信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这是我校学生首次参加APEC会议。

2024年11月,APEC会议在秘鲁利马召开,刘文君和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等3所大学的学生一起,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登上这一世界级高规格对话舞台。刘文君以扎实的理工素养、敏锐的国际视野与沉稳自信的表达,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担当与风采。


学术为基:“模拟场”到“实景台”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致力于推动区域贸易自由化、经济技术协作与包容性发展。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青年领袖,在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共青团中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指导下,亚太青年模拟APEC大会(简称MODEL APEC)于2010年启动,通过真实议题设置与多角色扮演,全面锻炼青年在全球治理、政策分析与国际沟通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022年,大二的刘文君通过学院组织MODEL APEC校园选拔赛接触到这一赛事,并在材料学院王莹玥老师的指导下,刘文君开始探索全球议题的学习与表达。

知识是理解世界的起点。课堂上,刘文君专注于材料设计、性能测试、电化学机制等核心知识的汲取,凭借扎实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这份努力让她收获了“校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以及在“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斩获一等奖等诸多荣誉。她积极参加科研实践,坚持对技术本质的深刻理解与严谨思维的训练,具备了面向前沿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形成方案的能力。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她在本专业繁忙课程的基础上还选择了英语辅修课程,拓展自己的语言能力与知识边界。

视野是打开世界的方式。借助学校国际化平台和跨学科交流机会,刘文君逐步突破单一专业视角,探索AI、生物医疗等交叉领域,努力在材料科学与社会议题之间寻找连接点。为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她踊跃参与外语研习与科研写作训练。本科期间,得益于学校提供的多样化对外交流机会,刘文君先后前往香港城市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交流学习。在交流过程中,她努力用国际化语言讲述中国材料人的故事,展现中国学子的学术风采。


2023年,她获得Model APEC全国大会一等奖,在国际化舞台上崭露头角。刘文君优异的表现获得APEC会议的“入场券”,代表中国青年走上真正的国际舞台,完成了从“模拟场”到“实景台”的跃升。


思维转变:从“解题者”到“问题提出者”

初次参与Model APEC时,刘文君坚定地相信“技术决定一切”。作为理工科学生,她长期将技术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对政策、市场与社会结构等非技术因素鲜少涉猎。然而,当她来到APEC大会现场,参与围绕“赋能、包容、成长”的多方对话,这一认知开始松动。

起初,她对这种聚焦宏观议题的讨论方式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抗拒——政策与制度似乎离材料专业太远。然而随着交流的深入,她逐渐意识到,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政策引导、经济支持与社会认知的接纳,才能走出实验室、真正造福大众。正如她所言:“科技如航船,而掌舵者,是制度、市场与社会结构。”如果技术无法嵌入真实的社会场景,就注定无法真正落地。

在APEC主论坛和多个分论坛上,人工智能(AI)无疑是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从“数字包容”到“未来技能”,AI始终处于时代叙事的中心。然而,刘文君印象最深的,并非某项具体技术突破,而是各国代表在讨论AI落地时展现出的现实焦虑。“谁能用得上AI?谁会被AI取代?技术是否会成为新的不平等之源?”这些问题让她意识到:AI不仅是工具,更是一面放大镜,它既能放大人类的智慧,也可能放大结构性的社会问题。世界上仍有许多角落没有高速网络,老师使用的是翻新过的旧电脑,孩子们轮流上机学习最基础的计算机素养。对他们来说,“AI”是新闻里的词汇,远不如一根稳定网线来得真实。这些真实的见闻,让她深刻意识到:技术不应仅服务高端人群,更应照亮那些仍在“数字边缘”的群体。

“科技创新,不仅要追求前沿性,更应注重可达性、公平性与人文关怀。”真正负责任的技术路径,是在每一个研发细节中回答一个问题——“使用者是谁?”她逐渐意识到,真正有责任感的科技创新,除了技术的先进性,还要注重实践的可达性、公平性与人文关怀。“我们不能只是工程师,更要成为思考的人。”


青年何为?为时代发声,为世界赋能

“站在APEC的会场上,我知道自己不仅是刘文君,更是中国青年的缩影。”在与来自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青年代表的交流中,刘文君不断思考:中国青年能在全球议题中贡献怎样的视角?面对科技与人文融合趋势,理工科背景的青年如何提升沟通力与全球胜任力?她深知,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既离不开专业硬实力,也需表达与思辨的软实力。在大会闭幕环节,她与中国青年代表团共同起草《2024年APEC青年宣言》,将中国青年的声音带入全球最高经济合作平台。

刘文君和中国青年的出色表现赢得广泛关注,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专程接见中国青年代表,并在现场勉励他们:“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既是责任,更是机遇。”大会主席高度评价中国青年的表现,认为他们是亚太地区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期待更多中国青年为全球议题提供方案、建言献策、主动担当。

“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变革、视野的拓展与责任的觉醒。”这是刘文君在APEC大会归来后写下的一句话。从Model APEC到APEC,她的成长之路,是一名青年不断向内夯实根基、向外拥抱世界的真实缩影。她相信,一个青年学习的终点,不应仅是发表一篇论文、拿到一个offer,而是思考:自己的所学,是否能回应时代需求?能否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微小但坚定的力量?

2024年,南理工首次成为Model APEC全国大会主办高校之一,并成为少数能够直接向APEC大会输送青年代表的中国高校。这标志着学校在全球治理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也为更多南理工学子打开走向世界的窗口。“乾坤未定,道阻且长,不忘初心,行则将至。”刘文君这样写给未来的自己,也写给怀抱梦想、奔向未来的南理工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