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培养的首届本科毕业生结束了四年大学生活,即将奔向理想的远方。在他们中,有超过一半的同学收到了来自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境)内外知名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江阴校区第一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到59.7%。还有很多同学收到了来自广核集团、国电南瑞、中国石化等大型企业的录用通知。一张张崭新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一份份亮眼的企业offer,彰显了四年来江阴校区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
江阴校区于2020年9月正式启用,是南京理工大学着力打造的服务国家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作为学校办学历史上的首个异地校区,江阴校区锚定“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强基拓新”人才培养改革和江阴城市发展、产业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基础拔尖创新人才与新工科人才培养,加快集聚科教产业融合创新新动能,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优质教学资源
江阴校区紧紧围绕“工程精英、社会中坚”人才培养定位,重点落实跨校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强化基础课程教学、丰富学科竞赛供给、服务学生多元发展等举措,助力学生更好成长成才。
为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学科素养,江阴校区设立“强基学坊”,利用每周固定时段,组织教师辅导学生数、理、力等基础课学习,强化学生发现-表述-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帮助学生探索大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江阴校区发挥教室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小班化、研讨式与智慧教学,推进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拓展优质课程资源,全面提升课程质量。江阴校区以“新生研讨课”为切入点,落实“小班化”“研讨式”教学,邀请钟秦、张相炎等多位知名教授开设了《“科学与艺术”漫谈》《奇妙的燃烧与爆炸》等新生研讨课,让新生领略名师风采,激发专业兴趣。
各学院发挥资源优势,紧抓教学质量,推动学科专业发展。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以网络强国战略为指引,逐步形成密码学与数据安全办学特色,建设密码科技与数据安全、软件与智能安全、信息内容与社会公共安全、网络系统安全(含5G/6G安全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与智能物联网安全以及区块链技术与隐私保护6个学科方向群组。研究生论文被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国际顶级学术会议USENIX Security 2024录用;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多项一二等奖。
智能制造学院与智能制造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了智能产品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与决策、智能管理与服务三个特色专业学科方向,在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3D 打印等领域构建了特色培养课程体系,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和个性化培养要求。智能制造工程本科生在2022年“互联网+”大赛产业赛道获得江苏省赛二等奖,2023年江苏省“互联网+”社会服务类三等奖,均为江阴校区学院首次获得该类奖项。获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一等奖,是南理工本科生首次获得该奖项。
新能源学院突出产教融合办学特色,将“新工科建设”理念融入实践教学,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80%以上学生参与节能减排、创青春等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国省级获奖人次比达38.4%;在《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能源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期刊上,以第一/第二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授权多项发明专利。学院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牵头组织省级以上学科竞赛3项。
创新书院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江阴校区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为原则,落实“书院主管学生、学院主抓教学”管理机制,书院提供教育管理服务支撑,打造个性化学习模式、层次化成长模式、融通式育人模式和全方位环境模式,在辅导员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政育人框架下,为学生的学习成长,配备学业导师、朋辈导师,在价值引领、专业指导、学业规划、同辈互助、科研导航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
以学生素质教育与发展为核心,书院设置了学业指导与发展中心、生涯规划与发展中心、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团学活动中心,校区全体辅导员入驻辅导员工作室并分别担任相关中心的指导老师,分工负责各类学生事务与发展工作。
学业指导与发展中心通过开展课程指导、学风建设、学术发展、学业帮扶等工作,为本科生的专业学习提供精准服务和有效指导。生涯规划与发展中心开展“升学与就业”主题交流会、简历设计大赛和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求职专业技能,经常性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校园提供丰富的岗位供给。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校内实习实践机会。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多维度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学生管理有温度、有精度。
强化平台建设,建设实践平台开放共享机制
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统筹南京校区、江阴校区工程实训平台建设,依托江阴校区建设高水平工程训练中心,总面积为3700平方米,建设涵盖从“传统制造—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的工程实训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江阴校区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切入口,深化科教融合,实施项目引导式实践教学改革:遴选科研团队为试点,探索从科研成果中抽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问题,开出集探究性、挑战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选题,开展全过程追踪与全链式项目孵化,打造科研育人模式“样板”;依托科研平台资源,围绕专业核心课程,新建多个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启动具有自主(或共享)知识产权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新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探索建构平台实验室一体化开放管理机制,引导学生“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进课题组”,学生在各类重要学科竞赛中屡获新突破。
除了不断完善硬件设备之外,江阴校区还强化软件管理。组织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信息中心等部门,积极推进实验室预约系统开发,现已全面上线开放运行,初步形成校区实践平台开放共享新生态,深化模式改革,促进学生高阶学习。
2023年7月,第22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暨2023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在江阴校区举行;8位院士齐聚江阴,出席科创工程师人才培养大会,彰显了江阴校区科创育人工作的显著影响力。仅2023年,江阴校区就有744人次在各类竞赛中活动获奖,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竞赛获奖人次占比64.2%。
集聚优质企业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
江阴市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拥有丰富的优秀企业资源,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发达的优势。江阴校区依托当地优质的企业资源,大力推进产学合作,探索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完善多层次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校区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双驱动打造全方位育人机制,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全维度提高为国铸利器的先进本领。在科教融汇方面,将校企合作项目和相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接触前沿技术,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比如与双良集团开展合作,凝炼了关于储能领域的具体问题,作为学生科研训练题目,在整个过程中设立了“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支持学生进入企业一线参观、参与有关具体项目研发,在为企业提供科研创新思路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方面,深化与产业界的合作,打造实践教育基地,引入真实问题,通过“企业出题,学生答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同时,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提供行业前沿知识。比如与动力电池检测行业龙头企业西安迅湃共建联合工程实训中心,将动力电池检测作为公共课融入学生课程体系,由企业投入300多万元设备,并安排工程师为学生讲授课程和实践操作。通过双驱动育人机制,实现教学、科研、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学生未来投身国防和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提供有力支撑。
江阴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易文斌表示,未来,江阴校区将继续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使命,落实好学校“强基拓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以持续完善“高品质人才培养生态”为抓手,在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助力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主动作为、担当,持续增强师生“教”“学”成长的获得感与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