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人说]许进升:勇毅笃行 至诚报国

2021-04-23来源:宣传部作者:杨钰婷 段远晴/文 审核人:李涛编辑:杨钰婷阅读:2823

现担任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学院航空宇航系主任的许进升副教授,始终怀揣着强国报国梦想,用坚持与毅力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挑战。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总体、装药结构完整性评估、低易损性装药设计、新型动力推进等技术。曾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xx6项目3项、装备型号项目1项、装备预研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以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申请发明专项18项,其中授权15项。出版专著及教材4部,发表SCI/EI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

“喜欢就选择了”

2004年,18岁的许进升因为了解到南京理工大学的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研究火箭弹,高考后便义无反顾地填报了南京理工大学这个专业。谈及为什么选择会有这样的决定,许老师笑道:“可能因为是男孩子,从小就对航空、武器等研究抱有很大的热情和兴趣,觉得能为国效力是一件很令人自豪的事情。”从小他学习成绩优异,对武器航天等有浓厚的兴趣,似乎是冥冥之中也是命中注定,高中时有一次他看到一本杂志,上面记录了钱学森先生在火箭航天等领域的杰出贡献和生平事迹,“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钱老这一巨星的耀眼光芒,就这样照亮了他未来的方向,加深了他对航天航空军事领域的探索和向往,高考填报志愿做的时候他便只想达成这样的愿望,能在大学有机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工作。可以说,选择航天事业,是他自己为自己选择的道路。大学期间,作为班级里少有的几个自己主动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从本科到博士,学校严谨的校风和教风让他获益良多,他扎根在此转眼已有近20年,与南理工和火箭动力技术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因为前面有旗帜”

从本科开始,许进升就对自己有了明确的规划,早早就选择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周长省教授团队学习科研,周教授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始终把祖国国防的强大作为毕生的追求,对待学生亲和友善,对待科研奋力攻关,培育出姿态控制和弹箭增程科研创新团队和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实现了我国火箭弹学科和专业的快速发展,为国防科技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周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为了国防事业发展,只要有时间便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的团队里还有很多默默为国家奉献、为强大国防而付出牺牲的老师。其中给许进升印象深刻的是博士期间指导过他的鞠玉涛老师,有一次鞠老师从外地赶回来身体不适,但他还是坚持开一周一次的组会,开会期间不断用手帕擦拭额头上的汗珠,让他担心更让他动容,这样的场景至今难忘。就是在这样一个勤于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国防创新团队里,许进升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很受鼓舞,看到老一辈们从业几十年,始终勇担责任,冲在前面,许进升才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正是因为前面有他们带路我才能走到今天”,许进升认为这几年国家火箭技术已经突飞猛进,多项成果步入国际第一梯队,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这种大胆创新、勇攀高峰、团队协作、密切配合的精神。

“高要求+坚持=美好的结果”

“要求高是必须的,每次课题都想会完成地尽善尽美,实验结果一遍又一遍的检验,实验报告反反复复修改,一定要完美才能提交。”许进升始终怀有一种责任感,生怕对不起国家的信任。从事这一行常常要与大漠孤烟高原作伴,“十二五”期间某项目结题时,许进升一年时间有半年在外面出差,外地环境异常艰苦,陪伴家人的时间也少,当时压力很大,但是“压力常有,这不该成为坚持不下去的原因。”回忆这段经历他如此说到。面对压力不后退,坚持下去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制胜的法宝,虽然眉宇间云淡风轻地讲自己的经历,但是能感受到他的坚持与毅力,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成为了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xx6项目、装备预研项目以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4部、发表SCI/EI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所有美好的结果都凝结着他的汗水和智慧、坚持与拼搏。

谈到青年一代成长,许进升说“星辰大海这词特别好”,他希望新时代青年学生都能眼里有光、心里有海、目之所至皆是星辰大海,不局限于眼前,要着眼未来、放眼世界,把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与国家命运人民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参与到国家的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中去,让青春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