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梦印:审时度势 拓域协同 以精准实干奋力谱写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1-03-18来源:党政办公室作者:付梦印审核人:李涛编辑:葛玲玲阅读:7277

2021年,是我校“十四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力争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关键之年。学校已经站在了“十四五”发展新的历史起点,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审时,做到精准定位

新发展阶段是重大战略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各项工作的总依据。我们要全面审时、精准定位,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主动作为,开拓进取,努力推动学校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1.牢牢把握新形势新要求

在新发展阶段,形势和要求都有了新的变化,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这就要求我们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准确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一是正确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外部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大局观、发展观,看清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认识到大变局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

同时,做好应对挑战、用好机遇的充分准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高度的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是主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们必须把握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强化“四个服务”的意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产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以实际行动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2.牢牢把握改革重要机遇

2020年,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强调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新发展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正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持续强化干部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支撑,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这一核心能力,加快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时代使命,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这一奋进蓝图。

3.牢牢把握创新关键要素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人才是创新的源动力,集聚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优势,极其关键和重要。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源头的蓄水池,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因此,我们需要自觉承担创新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深入思考、认真谋划,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持续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从第五轮学科评估来看,社会、行业和用人单位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程度,已经成为评价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要把创新型人才培养置于先导地位,构建高质量、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科学素养;面向社会多样化的创新人才需求,制定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源源不断地培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才。

二是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聚焦服务“四个面向”,推动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加快技术攻关,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鼓励老师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凝练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研究方向,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度势,做到精准研判

新发展理念是重大原则。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预估时势的特点和变化,做到精准研判,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做法要彻底摒弃,推动学校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1.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化更加需要突出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两个大局”同步交织,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带来了极大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深刻把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是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刻领悟“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的道理,力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加需要落实五育并举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

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需要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等作为基础支撑,核心关键还在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为此,我们要推进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加强德育。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传承好学校红色基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勇担时代使命,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

二是促进智育。以培养具有真知灼见、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地求知问学,增长知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成长为具有真才实学的行业精英。

三是强化体育。以体育中心、游泳馆等场所为基础,保障体育教学和师生日常运动需求。统筹双一流文化专项经费,加大体育教育条件建设的支持力度,规划建设“万步道”,引导师生勤于锻炼,进行健康工作和健康生活。

四是提升美育。围绕科学之美、工程之美、军工之美、献身之美,打造南理工美育教育新品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逐渐进入美、融入美、提升美。

五是推崇劳育。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深刻领悟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能够辛勤劳动和开展创造性地劳动。

3.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更加需要坚持开放办学

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在以更加进取、自信、成熟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样的新背景下,学校锚定了“迈进世界舞台”的目标。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解放思想、继续奋斗,不断提高开放程度,持续激发办学治校的新活力。

一是奋力推进“一校三区”建设。不断拓展办学空间,汇聚办学资源,优化功能布局,加快推进“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正式启用和盱眙校区动工建设,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办学条件。启动7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加强系统谋划,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影响力,有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二是全力推动“强强联合”。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深化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行业院所战略合作,逐步推进与中国融通公司、中国船舶集团等单位的合作,携手为新时代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撑。推动校地融合发展,协助江苏省委省政府,全力办好2021年第六个“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

三是聚力强化国际合作。主动创新,推动与国际知名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强化联合培养。把握重点,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平台,以高水准的外专引智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围绕“一带一路”,研究制定学校师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学习交流的方案,持续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三、投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拓域,做到精准施策

新发展格局是重大战略决策。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国内外形势变化,突出强调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一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为此,我们必须主动投入新发展格局之中,调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围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不断拓展学校发展的空间和领域,做到精准施策,推动学校发展向更高质量迈进。

1.不断提升学校服务网络强国制造强国建设的能力

工信部在“两个强国”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作为工信部部属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在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针对学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应当更加紧密围绕“两个强国”建设进行优化调整,锚定“1+5+10+N”的发展目标,构建“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服务“两个强国”建设的能力。

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聚焦“两个强国”建设和国防科技创新需求,根据学科、人才、科研、平台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谋划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逐步改变一个学院建设多个一级学科,或一个一级学科由多个学院同时建设的状况,确保主干工科均有主体依托学院。

二是建强战略基础学科。准确把握“双一流”建设对发展基础学科提出的新要求,围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研究,明确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等基础学科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对主干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增强学科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三是促进交叉融合发展。把握制造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瞄准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集成电路、医工结合等新兴领域,设立交叉创新平台,增强创新活力。培育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特色方向,为制造业发展和网络空间治理等“两个强国”建设的重大问题提供咨询建议。

2.不断提升学校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作出重要讲话指示,希望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不论是“争当表率”,还是“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都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复制,必须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同时也需要立足实际、找准落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对于南理工而言,全体领导干部要把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与自身工作结合起来,多想想能为学校“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大局贡献什么,多想想如何以本单位工作的“表率、示范、前列”,助推学校争创一流、勇当标杆。

从“十三五”时期学校取得的成绩来看,我们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尝试了不少积极举措,学校发展势头十分不错。比如,率先在全国实施“军工专业专项计划”,创新国防人才选培新模式;率先与南京市合作共建“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率先与玄武区共建“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联盟”,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耦合发展的新路径,打造基础教育特色品牌等等。

面向“十四五”发展,我们应当更加充满信心,坚持特色发展的道路,开展更多创造性的工作,以更多的“表率、示范、前列”,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发展总目标。

3.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改革就是谋未来。我们要持续优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学术创新、开放办学和学校治理等六大体系,着力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导向作用和学院办学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一是切实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落地落实,坚决破除“五唯”导向。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学校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体制机制中的堵点难点,有针对性地推出具体举措,着力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难题,通过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办学质量提升。

二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办学新活力。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做好“加法”和“减法”,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统筹学科、学位点及专业的一体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术治校的作用与能力,开展学科发展潜力评估,进行动态调整,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坚决做减法;围绕社会和行业对专业的需求,结合高考改革的动向,集中一流师资、一流平台、一流课程和一流保障条件等有限资源,把专业“建强建特建一流”,以一流的专业吸引一流的生源。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抓核心人才和核心团队,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和绩效津贴分配制度改革,创新方式方式,提高各项资金对师资建设的支撑力度。完善职称晋升分类评价办法,优化调整薪酬体系,形成能上能下的聘用机制。着力完善紫金人才体系架构,进一步提质增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的良好局面。

  

四、融入新发展环境,协同互助,做到精准发力

一流大学应该具有充满活力的环境、奋发进取的文化和协调发展的生态,充分体现出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持续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为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学校治理体系,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大力弘扬使命文化、军工文化、奉献文化和暖心文化,着力化解校园矛盾和维护安全稳定,奋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学校治理共同体,努力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不断凝聚群体智慧,持续有效地推进改革,做到精准发力。

一是和谐校园必须人人有责。全校上下都要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保持负责任的态度,南理工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作为学校的一份子,就必须担当和奋斗,为学校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二是美好校园需要人人尽责。每名身处管理岗位的同志都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每名服务保障人员都要各尽其责、各展所长,每位教师都要以教书育人、学科建设为己任、为荣誉,每个科研团队都要努力产出核心成果、做出核心贡献。

三是品质校园应是人人享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和荣誉,应当由全体师生共享、共护和共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学校不断争先进位的过程中,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掉队,希望大家能够始终相互理解、相互认可和相互支撑。

 

2021年,对于国家而言,是建党100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对于学校而言,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力争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

当前,风险与机遇同在,挑战与发展共存,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积极进取拼搏开局起步,以担当实干狠抓工作落实,全力以赴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确保学校“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