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骏: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格局与突破

2021-03-10来源:钟声网作者:张骏审核人:李涛编辑:杨钰婷阅读:7561

自2020年8月24日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多个重要场合指出,我国将从“十四五”时期开始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的阶段。党中央已经明确了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未来30年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也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各行各业都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实际,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入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作用从“基础支撑”到“支撑引领并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必须积极应变,通过改革创新,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学习化为代表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在学科体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等各方面引领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一、着眼长远、把握大势,科学认识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系列重大部署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期盼、新要求和新使命。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到2035年,有一批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到本世纪中叶,一大批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高等教育全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现实基础已经具备。一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1.6%,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果显著,中国部分高校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即将开启新一轮建设。二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重大进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的蓝图更加清晰,制度更加完备,成效更加明显。三是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2020年,中央出台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新中国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顺利召开,实施了一系列加快新时代教育发展改革的重大举措。

(二)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展现出新的内涵特征。一是体现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积极主动融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之中,体现优势特色,提升发展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全面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成为首要任务,使高等教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三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与机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及新冠疫情给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融通,破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难题,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命题。

(三)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瞄准建成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一大批高校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有效扩大国际影响,实现跨越发展、超越引领。二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基础性、引导性工程,要成为推进创新性国家建设和教育强国的强大动力。三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实现传统高等教育向未来高等教育的跨越、以规模为导向向以质量为中心的跨越、国内一流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跨越。

二、深刻领悟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总结凝练高等教育的发展内涵,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全过程、各环节,重点把握好以下九个方面:

(一)更加注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推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坚持“四为”方针,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为国家发展、人民福祉贡献力量。

(二)更加注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以共享为落脚点,加快建设更加公平公正的高等教育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教育获得感,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三)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成长诉求,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德智体美劳方面的要素需求,进一步提供质量更高、选择更多、覆盖更广的教育供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更加注重教育改革创新。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用改革创新引领高等教育强国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如,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必将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创新。

(五)更加注重学科建设的辐射面和协调性。规模拓展、学科整合、布局优化是各个高校学科发展的共同趋势。当前,各重点高校在学科建设中紧紧围绕“四个面向”,普遍重视基础学科发展,提升交叉学科辐射面,在综合性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在保持原有学科优势和前提的条件下,坚持“相关、融合、互补”的原则,统筹优化学科布局,形成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使各学科的规模和质量相得益彰。

(六)更加注重科技自立自强,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局面的必然选择,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必须加快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瞄准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现原始创新重大突破,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七)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德才兼备,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强化政治意识和品质修养,打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完善高校教师聘用机制、加快高校教师编制岗位管理改革、强化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推进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八)更加注重高等教育国际化、开放式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趋势。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要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水平,借鉴发展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要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瞄准高端合作办学,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着力提升师生国际化水平,切实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式发展。

(九)更加注重治理效能,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个基本点,通过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牢牢抓住规范管理学校各项事务、增强依法治校的综合能力等关键点,以创新的思路和举措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革新发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发展格局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数量众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已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无人区”,没有过多经验可以借鉴,必须积极探索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格局和实施路径。经过认真研究和梳理,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发展格局,供大家讨论,凝聚共识。

(一)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突出全面、自主、融合。

全面,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坚持做到“五育并举”,缺一不可,实现价值观塑造、品格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并重,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自主,是指深化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按照完全学分制的要求,通过书院制、本科生导师制等,落实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式,夯实通识教育,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自主选择专业诉求。

融合,是指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融合创新。在思政工作方面,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在教学方式上,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科教、产教融合。

(二)在学科布局方面,更加突出国家战略需求、人才培养需求、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求。

国家战略需求,是指高校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支撑产业链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差距,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实际,调整学科布局。各高校立足自身特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以问题为导向推进一批新兴前沿交叉学科以及学科群发展,重点支持交叉研究平台建设,其中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医工结合成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热门领域。

人才培养需求,是指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多学科协同、学科间交叉互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供给和成长氛围;落实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的发展理念,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全行业、全链条培养高层次人才。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求,是指在“双一流”建设中不再简单唯“规模论”,更加关注学科结构和学科质量的发展,设置符合学科发展定位和优势学科建设方向的学位授权点,实现多科性、小综合的学科布局。

(三)在科学研究方面,更加突出服务面向、原始创新、基础研究。

服务面向,是指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打造国之重器,强化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原始创新,是指要聚焦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出原创性成果的能力。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重要院所高校发挥好国家队作用,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各领域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难题,产出更多从0到1的重大成果。

基础研究,指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特别是以学科交叉融合为重点,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提升科学研究整体水平。

(四)在师资队伍方面,更加突出德才兼备、引育并举、评价改革。

德才兼备,是指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注重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注重育人水平提升,引导广大教师把育人作为第一任务,以扎实学识和专业素养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引育并举,是指高校在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过程中注重引育并举的机制。各高校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计划、举办青年学者论坛以及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等形式,积极拓展人才引进渠道与措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评价改革,是指坚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深化教师职称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坚决扭转轻教学、轻育人等倾向,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弊病。

(五)在国际交流方面,更加突出高端合作办学、师资国际化、就业国际化。

高端合作办学,是指拓展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包括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共建科研合作平台等。

师资国际化,是指打造一支能够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教学、研究方法和教育理念,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校通过选派教师交流访学、海外引智、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等方式,创造“本土师资国际化、国际师资本土化”的发展条件。“引进来”与“走出去”两种战略相结合,通过专项支持计划柔性引进国际一流专家、学者来校,同时选拔资助青年教师到世界知名高校进行长期研修。

就业国际化,是指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胸怀世界的格局、提升全球治理的参与度。国内高校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举荐国际组织人才,拓宽优秀毕业生赴各类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渠道。

(六)在高校办学方面,更加突出治理体系建设、“院办校”改革、校园文化建设。

治理体系建设,是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法律规章和大学章程作为高校运行的基本依据,实现依法治校,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有序运行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院办校”改革,是指强化院系在学校的主体地位,赋予院系更大的办学自主权。通过学校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学校部门的管理职能,明确学校和学院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学院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激发自主谋划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形成独具校本特色的大学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组织文化等,贯穿于“双一流”建设的全过程,影响着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具体实践和价值选择。

四、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突破

当前,学校已经进入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发展阶段。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办学目标,必须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立足办学实际,依托“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形成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的特色,在服务国防现代化、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国家战略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具体到办学治校实践中,对照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内涵和发展格局路径,经过梳理,我认为面向2053年百年办学目标,未来五年学校应该着重在以下十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在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上实现突破。学校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快拓展学校服务面向,由单一的陆拓展到陆海空天信全域;拓宽学科面向,保持兵器学科优势,加快提升海、空、天、信等学科的建设水平,带动学校“1+5+10+N”学科建设,强化信息学科的牵引作用;在保持与中国兵器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与其他军工集团深度合作,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加快推进与中国兵器、中国电科战略合作协议的落细落实,逐步实现与其他军工集团的深层次合作。

(二)在构建“一校三区”办学格局上实现突破。按照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学校明确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三个校区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南京校区聚焦核心办学功能提升,是学校办学主引擎,是学校延伸文化底蕴、筑牢发展根基、扩大办学影响的主阵地;江阴校区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国际化办学,借助地方区域和产业优势,建设服务“两个强国”先行区、前沿交叉学科先试区、国际化办学示范区,是学校汇聚资源、驱动发展、迈向世界的“强引擎”;盱眙校区聚焦国防科技创新和装备测试试验,充分发挥地方自然资源优势,面向未来装备战略需求,主动融入国家国防装备试验测试体系,建设“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的科研试验基地。“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是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拓展办学资源的必然选择。

(三)在完善“小综合”学科布局上实现突破。梳理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高校建设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小综合”的学科支撑体系。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强势工科、特色理科、精品文科、新兴交叉、医工结合”多学科发展模式。当前,学校在工科领域具有一定数量的优势学科,但在理科、文科、医科等学科建设上还存在短板弱项,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具备的学科布局尚未形成。

(四)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选择上实现突破。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供给还不够充足,尤其是在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学校在部分学院推进大类招生改革,在江阴校区试点实行书院制,但并未真正实现大类培养。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由度,要通过完全学分制和产学研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学生学习自主权,带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书院制、学业导师制、校企院所联合培养等制度创新,打破专业壁垒,深度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通识教育、以生为本、师生互动、社区自治、全环境育人等人才培养实践。

(五)在提升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上实现突破。深耕国防现代化、“两个强国”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培育产出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是学校提升科学研究整体水平,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必由之路。坚持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等为主导,瞄准陆海空天信领域前沿开展基础研究,承担各级各类重要基础研究课题;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扶持机制和政策,支持广大科技人员在新兴交叉、未来技术等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和前沿性科学研究;探索建立特殊的支持机制,尊重科学规律,给予优秀科研人员长期稳定支持,激发原始创新活力,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

(六)在扩大师资规模和高层次人才引育上实现突破。当前,学校师资规模还不够大,高层次人才数量明显不足。要拓宽视野,积极面向全球引才,以超常规之力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不断丰富师资结构;要创新用才方式,试行“人才双轨制”,充分利用政府资助政策、物理空间、企业市场平台等为人才提供资源支持的“组合拳”,打破制约学校人才引育的瓶颈问题;要坚持将“柔性引才”与“以才引才、精准引才”相结合,积极研究和运用国家政策支持,吸纳一批一流大学教授、行业专家、企业首席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授,“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壮大学校领军人才队伍;要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育责任共同体意识,各部门、各学院、各学科带头人、团队负责人以及各类领军人才、二级教授等,要凝聚共识,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共同扛起引才育才的责任。

(七)在高端国际合作办学上实现突破。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在保持对美合作基础上,大力拓展与欧盟、俄乌白、中东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渠道的多样性,拓展海外合作高校“朋友圈”。聚焦若干个战略合作伙伴,与高水平的国外高校建立更多的联合培养项目,巩固拓展全球合作网络,为学生出国深造创造条件。在加强学术交流合作的同时,积极举荐国际组织人才,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优势,重点选派优秀学生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电信联盟等实习任职。

(八)在推动“院办校”改革上实现突破。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通过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通过组织治理创新、激发内部活力的效率驱动,实现一流治理。我们反复强调的由“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机关部门要积极推进办学自主权下放,从机制层面保障和扩大学院的自主权,强化学院为主体的导向;要改进和完善学院办学水平考核指挥棒,将学校的目标任务、部门的KPI考核目标与学院工作目标任务有机衔接起来;学院要切实增强改革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主动谋划学院的发展蓝图,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发展活力。

(九)在提高生源质量上实现突破。生源质量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平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学校在提升生源质量方面还存在不足。扎实推进本科生招生宣传“三百计划”,将知名教授、青年教授充实到招生宣传一线,建立与生源基地常态化的沟通合作机制,丰富招生宣传的模式与路径。稳步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通过政策激励、价值引领、本研贯通培养等,提高本校学生保送、报考本校研究生的比例,吸引更多本科教育扎实的外校生源。

(十)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上实现突破。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彰显的是一所高校的特质,也是推动学校发展、塑造师生品格、凝聚思想共识的重要精神力量。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凝塑作用,深度挖掘具有南理工特质的文化底蕴,坚持军工底色、工信特色,壮大红色基因,弘扬时代旋律,增强学校发展的凝聚力。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全校上下要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五、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全校各级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责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党的全面领导要求体现在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确保党中央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决策部署和上级党组织的工作要求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取得实效。

(二)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深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提高政治能力,做到态度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尺度不能松。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按照学校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的要求,切实把责任扛起来,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战斗堡垒。全校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找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融合点、切入点、关键点,健全党建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的运行机制,形成党建、业务“一盘棋”。打造更多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争创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定方向引领和坚强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