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立魂,以文化人,大学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成效凸显

2022-10-18来源:宣传部作者:孙惠惠 朱军等审核人:李涛编辑:葛玲玲阅读:2909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党建思政、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协同发展、校园文化、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此,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系列报道,旨在充分展现南理工人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进一步激励广大师生坚定信念、砥砺前行,汇聚起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十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从精神文化、形象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品牌文化等五个方面大力推进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以提升办学条件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建设方向,显著提高和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校园信息化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并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在促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双一流”建设中的引领和凝塑作用,制订并实施了“文化引领行动”,以“铸魂、笃行、固本、润情”为主线,努力构建与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内容丰富、格调高雅、风格独特、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打造了以使命文化为统领,军工文化、奉献文化、暖心文化为支撑的极具南理工特色的文化标识,为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竞相发展、创新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激发了精神动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和文化氛围。

激励担当,彰显使命文化价值。多年来,通过不断挖掘整理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历史事件、重大成果和重要人物史料,编撰出版大学文化系列丛书15本,完成了五十余位老教授、老领导的“口述历史”制作,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历史记述;精心打造微型话剧《孔从洲》《钱学森》《王泽山》等,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一代代南理工人在履行国家使命、服从国家战略、培养国家栋梁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情怀,激发师生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新担当新作为。

弘扬传统,厚植军工文化基因。多年来,学校以军工文化“溯源”工程为牵引,将传承创新军工文化体现在办学育人全过程中,每年开展二月兰文化节、军工文化节、“国防行”社会实践,增强广大学生对军工文化的认识和国防科技行业的了解;每年邀请军工行业领军人物来校讲学,激发学生成才报国热情;连续五年选取军工文化的不同内核面向全体新生举办“校长第一课”;建成了“一纵”“一横”校园军工文化景观带,使军工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校园景观中。学校一项军工文化建设成果获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军工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相关做法入选了2022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注重化育,践行奉献文化内核。通过学习和弘扬祝榆生、王泽山以及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为代表的南理工人的先进事迹,大力倡导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通过继续实施“百时奉献”“深根计划”等奉献文化品牌活动,发挥“兰杉先锋突击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已坚持20年的大学生党员“百时奉献”教育实践活动,建好建强“兰小杉”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让勇担使命、敬业奉献成为了师生独特的精神标识。

凸显活力,凝塑暖心文化品牌。多年来,学校相继推出了系列有温度的暖心举措,如不断扩大的“暖心饭卡”捐款和受助者,学生工作“严管厚爱”理念,学生工作“四个常”措施,后勤服务“三爱一堂” ,以及常年坚持义务为学生补课的学导制度等。学校每年引进十余场高层次文化演出供师生免费欣赏、举办亲子走和文化沙龙等青年教师暖心系列活动等,突显了学校人文关怀的“温度”,提升了师生的文化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有形校园营造师生情感,无形校园集聚师生力量。学校心齐气正、并荣共存的发展劲头日益迸发,涌现出十余项国家奖获奖团队和工信楷模、工信先锋等先进典型,学校连续四次获评江苏省文明校园。

办学条件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基本建设以“铸造学校和师生满意的精品工程”为目标,以“建设美好校园”为定位,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生活服务、基础配套等基本办学条件水平提升,不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在教学科研条件保障建设方面,学校先后建成兵器技术创新中心、材料实验教学楼、环境生物楼、应用化学楼、兵器学科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等一批教学科研楼,为学校在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服务国家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等方面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硬件支撑。在生活服务条件保障建设方面,分别于2013年、2017年、2021年投入使用的学生生活南区(三期)宿舍、研究生宿舍二期和18舍,为学生提供了温馨舒适的宿舍居住环境。2013年、2019年建成的研究生食堂和风味食堂以及2020年修缮的明苑食堂,改善了师生就餐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就餐选择。在基础配套条件保障建设方面,聚焦学校“一流办学环境优化工程”重点任务,学校逐步调整和完善老校区功能布局。图书馆新大楼以45796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以及292万册的藏书量翘楚江苏高校。体育中心以其新颖的造型结构彰显着体育建筑的力量和向上精神,改善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条件,也为广大师生创造了良好的文体活动环境。游泳馆、五人制足球场和地掷球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与运动设施,为广大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银杏广场、七号门校训广场、风味食堂休闲广场、民爆楼南侧花园、二号路景观绿地、止戈园宣誓广场、三致广场等环境品质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和内涵。

学校围绕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建设,依托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平台的实验室体系架构,加快实验室平台建设,进一步发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服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积极推进实验室建设管理改革,以实验中心为主体,横向专业大类打通,纵向本硕博贯通,推动教学与科研融合、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融合,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条件一流、运行高效、开放共享的品牌实验室。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建设,依托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平台的实验室体系架构,将原有分散的实验室整合为24个教学实验中心,获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育中心、3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支撑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聚焦“1+5+10+N”学科规划,围绕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构,学校推进实施主干科研平台提升工程,遴选一批具备较好基础的科研实验室,做实做强主干科研平台,提升科研平台的代表性和显示度。

设备开放共享成效显著。学校构建了军工试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等校级共享平台和电波暗室、光学前沿交叉研究中心等院级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率逐年提升,与国家网络平台、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互联共通,支撑高水平论文发表,服务高层次项目开展。学校推进智慧实验室建设,建成了基于GIS地理信息标识的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

和谐校园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加强校园安全、保密等管理工作,优化校园秩序,健全维护学校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积极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和老干部工作在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把确保政治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发展与安全,积极推行社会单位“1234+N”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和江苏省消防设施联网监测平台建设,建设全覆盖、立体式的校园监控系统和交通管理系统,营造具有国防军工特色的校园安全环境。学校保卫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响应,奋发作为,第一时间投身各类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及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安保工作表现突出,被省公安厅授予单位保卫组织集体二等功。学校获评全省教育系统“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党委坚持党对教代会工作的领导,支持教代会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履行各项职责,2014年学校印发并实施了《南京理工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为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学校党委将教代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凡涉及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以及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均提交教代会审议。十年来,教代会共召开了9次全体代表大会。学校党委重视二级教代会工作,出台了《南京理工大学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细则》,积极推进二级教代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通过落实二级教代会制度,使更多教职工参与到本单位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有效推动了二级单位改革、发展和稳定。

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在内的各级媒体上,每年发表新闻宣传稿件超过500条次,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