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党建思政、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协同发展、校园文化、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此,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系列报道,旨在充分展现南理工人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进一步激励广大师生坚定信念、砥砺前行,汇聚起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学校科技工作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拓展优势科研领域和方向,持续巩固“立体兵工”国防特色,拓展“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高层次科研项目亮点纷呈,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不断涌现。
坚持“四个面向”,重大成果捷报频传
学校持续加强以成果为导向的重大重点项目全过程管理,注重成果奖励的策划、培育和申报组织,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的阶段性总结和凝练,确保项目的高质量完成和高水平成果的按期产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0项,其中一等奖4项。王泽山院士荣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哈罗德·海因茨·富克斯教授于202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我校成为工信部部属、江苏省唯一一所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种全覆盖的高校。学校还获得省部级奖励302项。其中,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及以上25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5项,其他省部级奖励一等奖27项。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科研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学校充分发挥长期以来积淀的科研特色和优势,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拓展服务面向和服务领域,加强策划和组织协同,全力争取重大重点项目。先后牵头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973、基础加强重点、前沿创新重点、国防型号研制项目等200余项,科技活动经费逐年大幅增长,从2012年8.34亿元增长至2021年22.25亿元。
车载某系统亮相国庆70周年阅兵式
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高
学校进一步发挥高校原始创新源头作用,鼓励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凝练基础研究方向和课题,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突破,学校逐步建立了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政策环境和科研氛围。十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00余项,其中重点类项目60余项,2022年首次获得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年-2021年立项情况
相关成果在《Science》《Nature》发表
聚焦重点科研领域和方向,科研平台建设持续增强
围绕学校重点科研领域和方向整合优势资源,及时跟踪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实施情况,加强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申报建设工作,努力为学校科技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新增微纳米材料与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7个国家级平台和34个省部级平台。省部级平台覆盖了兵器与装备、信息与控制、化工与材料三大学科群,为学校科研平台生态体系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精品文科建设取得新发展
精品文科建设围绕“以工促文,培育特色”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人文社科科研与理工科科研的交叉碰撞和特色凝练,加强人文社科类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学校人文社科科研影响力。十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4项目,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7项,在数据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产业集聚与调控政策研究、伊儒会通思想研究等领域形成学术话语权;获批教育人文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82项;获批省部级哲社研究优秀成果奖50项,其中一等奖5项;获批省部级哲社科研基地(智库)11个。
2012-2022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一览(数据截至2022.9)
构建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成绩
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创新发展需求,学校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工作,持续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文件,积极构建有利工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学校健全管理有制度、办事有机构、执行有流程的“三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激发教师开展成果转化工作的激情和活力。近十年来,学校签订各类科技成果转让、许可合同375项,合同经费2.12亿元,科技成果作价投资额1.1亿余元。2019年,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相关做法入选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典型经验,在科技部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考核中荣获优秀。2020年,学校顺利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