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百年荣光·书奋进之笔】专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俊奎

2022-01-21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作者:李俊奎审核人:李涛编辑:李英阅读:3766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也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奋进之年。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踏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征程,全校师生员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勇担使命,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日前,校党委宣传部推出“承百年荣光·书奋进之笔”系列专访,邀请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结合规划的实施,畅谈本部门“十四五”时期的工作目标、建设思路和发展举措。以此进一步提升南理工人对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度,在全校营造积极参与“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良好氛围。

记者:目前,学校“十四五”规划已编制完成。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院长,请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实施,介绍一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建设思路、方向与重点是什么?请分别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来阐述。

李俊奎: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四五”期间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强化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以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主导,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条件建设为保障,以基地/智库建设为牵引,打造高层次科研/教学团队,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全面提升科研和教研成果的水平和层次;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和专业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力度,进一步夯实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建设基础,为我校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结合学校实际,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地位,高质量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以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为拓展抓手,充分调动全院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积极加强学科建设,夯实学院发展平台基础,促进学院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学院建设成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特色鲜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水平进入同类高校前列的特色一流学院。

一、教育教学: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牢固树立教学是立院之本的观念,积极探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方法,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在新增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2项;新增、省部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项;新增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等方面取得新的增长点。

二、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稳步提升学科水平。“十四五”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重点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研究”“新时代‘两个强国’建设思想研究”“人民军工史”等学科方向,依托“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人民兵工文献史料中心和相应数据库,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的,坚持“军工底色工信特色”的学科建设理念,厚植军工精神,增强学科建设实力,在并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在此的基础上,适时启动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并力争获批。

三、队伍建设:实行分类管理,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契机,对教学科研岗和教学岗两类不同岗位的教师实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岗位的不同能力要求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逐步实现通过分类管理促进教师分类发展的考评机制。

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效校大思政队伍建设,“十四五”期间,学院将继续大力开展师资引进工作,特别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我院计划引进40名教师以上,到“十四五”末专任教师数达到85名,全院教职工达到90人。在高层次人才建设上,教授人数争取达到12名以上,教师博士化率达到80%;其次,重视教师思政人才培养,提升育人能力,力争培育3名多名教师进入省部级人才工程、1-2名,积极培育升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并支持教师在国内相关学术领域产生某一学术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积极培育1-2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2名教学名师;同时,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扩充学院兼职教授队伍。充分发挥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在提高学院教学和科研方面工作的作用。

四、科学研究:积极创造条件,提升科研产出质量。以高层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智库建设为牵引,新增1个省部级研究基地,积极与省委宣传部沟通,争取在学院设立“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学研究基地基地”,争取新增多项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并在SSCICSSCI来源期刊发表相当数量的高水平学术论文100篇以上,形成多2-3个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在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上有1-2项取得突破,实现到校科研经费稳步增长,取得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优秀研究成果,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增大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体量,提高教师科研产出能力。

五、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办学资源,探索对外合作新途径。积极鼓励教师出国讲学、合作研究和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外籍专家来校授课或合作研究。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举办一次高端论坛,依托于在学校指导下成立的“南京理工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发挥在区域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主导作用,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同境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鼓励并组织学生出国交流或访学,争取与全球前200名海外高校共建合作项目1个,包括合作研究及学生培养;积极举办一次国际会议,并鼓励和支持教师;年均2人出国进行高层次合作交流。

六、党建工作:提高政治站位,积极投身铸魂育人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全面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一系列精神和实施要求,坚持“六个要”标准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坚持用“八个相统一”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攻坚克难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彰显军工底色和工信特色,凝心聚力、昂扬奋进,不断提升特色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成为学校高水平做好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的坚强阵地、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支撑,推动学院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同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前列。

记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院长,请您谈谈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通过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设任务的完成?

李俊奎:学院将采取以下措施以保障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政策与制度保障:按照《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师名课”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和《关于成立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的通知》的要求,建设好两个名师工作室;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名课培育力度,充分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

二、后备师资力量保障:为保证“十四五”规划目标圆满完成,同时紧密围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学院正逐步推进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强有力、多层次的后备师资队伍。第一层次,选拔2-345岁左右的尖子人才,经过重点培养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能够进入所在学科前沿领域或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学科优势以及相当水平的学术权威。第二层次,选拔2-338岁左右的青年学术骨干,经过培养成为在我省具有较高水平、能起骨干作用的学术带头人。第三层次,选拔2-338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经过培养成为学校的学术带头人的后备力量。

三、经费与设备保障:向学校申请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用于开展科研工作以及扩充师资队伍,确保足额到位。同时,利用现代信息传播多媒体、立体化等特点,建立立体化教学实验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件、音视频教学材料制作平台和网络、新媒体教学的演示实验平台,为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教学手段创造条件。

四、管理机制保障:为适应学校学院二级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学院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完善相关管理条例以及机制建设,以加强学院自身管理与治理能力的提升,为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管理与制度保障。

五、基地教学保障:继续建设好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并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每一门课都至少有2-3个教学基地的目标。充分发挥教学基地在资源整合以及教学实践方面的作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教学成效,为实现学院“十四五”规划愿景筑牢坚实基础。

记者: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请谈谈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在学校“十四五”期间发挥怎样的作用?开局之年重点推进哪方面工作?

李俊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充分利用好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这个契机,凝心聚力,广泛调研,围绕学科团队建设、学术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育等方面创新举措,为学院“十四五”快速发展开好头、谋好篇、布好局。

一是倾力办好思政课。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上好思政课的政治自觉与使命担当。推进思政课新版教材使用,指导督促各教师党支部开展好集体备课和教学把关,通过每学期制定融入点清单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革命纪念地、红色旧址新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3个。1门课程入选江苏省首批一流课程,持续举办“将军讲思政课”系列报告。牵头成立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举办联盟学校对接会和教学研讨,相关做法走在南京前列。

二是聚力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汇聚全体教师的发展共识和集体力量,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围绕“军工底色、工信特色”内涵,加强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充分发挥政治建设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等的学术咨询与学术交流功能,举办郁文讲坛3期、励行学术沙龙2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举办“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纪念人民军工创建九十周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等学术研讨会5次。成立中东欧研究中心,举办“百年大变局下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获批国家社科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10项,均创历史新高。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马克思主理论学科获批江苏省重点学科。

三是协力建好思政课教师队伍。认真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教育,开展519项教育活动,引导教师瞄准高位、守牢底线,进一步增强了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针对引进教师数量增多的趋势,制定人才引进全方位把关的实施规范,切实把好人才引进关。以承办工信部部属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暨思政课教学展评活动为契机,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练兵,提升教学能力。利用有限空间建成教职工之家,组织首届教职工趣味运动会,支持教职工业余文体活动,进一步营造暖心氛围和家文化。

四是奋力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后备人才。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厚基础、重研学、强实践”为内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和组织形式。加强对研究生课外学术创新活动的全程化指导,获评江苏省挑战杯红色专项赛一等奖。加强党建带团建,指导“红话筒”政治理论宣教团入选“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江苏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十佳研究生团队”。


院长简介:

李俊奎,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委宣传部讲师团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7项,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含合著)9本,主编硕士研究生教材1部,参编教材8本,发表学术论文(含合作)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