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百年荣光·书奋进之笔】专访外国语学院院长赵雪琴

2021-12-31来源:外国语学院作者:赵雪琴审核人:李涛编辑:李英阅读:3378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也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奋进之年。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踏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征程,全校师生员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勇担使命,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日前,校党委宣传部推出“承百年荣光·书奋进之笔”系列专访,邀请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结合规划的实施,畅谈本部门“十四五”时期的工作目标、建设思路和发展举措。以此进一步提升南理工人对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度,在全校营造积极参与“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良好氛围。

记者:目前,学校“十四五”规划已编制完成。作为外国语学院院长,请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实施,介绍一下外国语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建设思路、方向与重点是什么?请分别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来阐述。

赵雪琴:外国语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信息化时代及国家四新学科发展的教育战略,在学校的关心与支持下,“十三五”期间英语专业建成“全过程、模块化、翻转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获批省级特色专业;“日语”专业通过新专业验收、新建了“语言学”专业、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在跨学科、跨专业研究及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先后获批“语言信息智能处理及应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白俄罗斯研究中心”,学院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十四五”期间,外国语学院将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办学目标为牵引,全面贯彻“建设精品、发展特色”的建设思路,紧紧围绕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的核心目标,力争在“十四五末学科水平达到全国前30%,进入C+行列。2035年学科排名进入B类,建设成为具有南理工特色的一流外语学科,积极进取最终达到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

为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外语学院将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思政为先,改革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立足四个自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在本科、研究生基础教学及专业教学中重点强调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持续深化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通过教师培训、课程思政建设等具体手段推进“立足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教学特色的确立,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推动外语专业及基础教育改革。

同时深化“一院一品”建设,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完善信息化教学条件与环境建设,推进智能型教学条件改善以及对慕课的建、用、学、管,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机制,立体育人,培养复合型博雅人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具有南理工特色的社会中坚。学院开展“博雅筑梦计划”立体育人工作。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基础,以培养“又红又专,博雅笃行”的外语人才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强化教管联动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育人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到外语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完善“政治过硬、能力突出、富有特色”的高层次复合型博雅人才培养新机制。

完善体系,促进融合,建设特色高水平外语学科

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需要,立足学校特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生;以国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对多语言人才的战略需求,加速推动硕士一级学科新语种建设。

在当前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外语学科应当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布局,把握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契机。外国语学院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重点梳理学术团队,凝练四个学科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与文化、国别与区域研究、翻译学研究。未来五年将继续推动跨学科融合发展、产研结合发展,力争将这四个学科方向打造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在省内领先,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方向。

发挥优势,打造精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依托学院学科发展计划,整合学院资源,打造有特色的精品文科项目。以语言信息智能处理及应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实现跨学院、跨学科的学术交叉融合,从而推动产学研合作。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家及地方发展。以“国家民委白俄罗斯研究中心”为平台,以科研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为工作方向,建成服务于工信部、华东地区的中白科技合作咨询、人文交流合作及中白关系历史与发展研究的高端智库。

记者:作为外国语学院院长,请您谈谈外国语学院将通过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设任务的完成?

赵雪琴:为确保“十四五”规划顺利落实,外国语学院将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加强党建,主动作为,发挥党委引领作用

外国语学院党委将紧紧围绕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的目标任务和“三步走”战略,以“提升学院党建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意识形态工作为抓手,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保障,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以治理能力提升为突破,坚持党政协同、党政齐心,引领党建工作和学院发展的方向。

建章立制,严守标准,提升学院治理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学院治理体系建设工程的要求,按照“依法依规、清晰准确、简单管用、服务师生”的原则,开展学院制度规范相关工作,综合提升学院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院从党和国家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战略布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性。通过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经费、建立院领导联系青年教师制度等措施,推动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增强教师归属感和幸福感;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及组建团队,使每位新进教师加入对应团队,增强学院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研修、高层次讲座、海内外高校合作研究、教学科研项目培育等方式助推教师成长。设立“博雅大讲堂”、“知信行大讲堂”、“幸福大讲堂”,开展“老教师传帮带”及各类职业发展沙龙等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为学院“十四五”规划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外国语学院一直以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人数少、潜力不足。通过在学院设立“人才引进伯乐奖”,动员全院力量形成合力,团结一致开创引才育才新热潮。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加大引进力度,“十四五”中期达到博士点建设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注重激励,营造氛围,全力优化条件保障

制度保障。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激励机制,认定教师教学与管理工作成果,纳入单位绩效奖励体系,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平台保障。学院将根据专业优势特色,进一步完善学院平台架构,理清主干实验室整合建设思路,避免拼凑并落实资源保障。团队和专业负责人在充分梳理、整合现有条件基础上,明确权责,形成“一个建设计划,多个经费持续投入”的有序循环。

文化保障。扎实系统推进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博雅学院”、“书香学院”、“幸福学院”。重品质,重细节,改善学院教学、科研、育人环境,构建良好文化氛围,为学院发展注入强大的思想内涵和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请谈谈外国语学院将在学校“十四五”期间发挥怎样的作用?开局之年重点推进哪方面工作?

赵雪琴2021年的关键词是“师资队伍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落实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的发展理念,建设好一支高素质创新型外语教师队伍,是学院发展以及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推力。围绕师资队伍建设这个主题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外引内培,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十四五”开局之年,为了应对优秀外语人才稀缺、骨干教师流失的现状,学院首先明确了以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为牵引,全面修订人才引进相关制度,注重引育结合,鼓励以才引才,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效率。

二是激发科研活力,助推高质量成果产出。建立新进教师联系制度、为引进人员提供科研启动经费、举办高层次论坛、开展学术沙龙、召开社科基金申报经验分享暨动员会等,力促高层次项目获批、高层次成果产出,使教师引得进、留得下、能发展。

三是聚焦立德树人,夯实外语教学之基。成立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教学发展”为目标,建设“学无止境、勤勉笃行”外语特色教学质量文化。修订2022版人才培养计划,配合“基础+学科+进阶”的3阶段人才培养,形成“基础+进阶”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基础阶段实施分层培养,进阶阶段实施分类选修,在满足学生整体英语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兼顾个性需求。同时形成递进式教改推进方案,以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了解最新教学理念,以院级教改课题培育引导教师将所学转化为课题,最后实现校级及省部级教改课题的立项,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四是促进文化建设,激发师生干事创业热情。重新改造学院大厅、增设研讨室、调整公共区域布局等,为师生提供更加舒适、温馨的氛围。从点滴做起,不断完善,将学院文化与办学环境紧密融合,打造蕴藏外语人博雅精神的国际化、现代化学院。同时学院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活动,丰富教师文化生活,提升师生幸福感及满意度,为师生干事创业提供保障。

外国语学院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时代号召,自觉肩负起新时代外语教育的历史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特色一流外语学科,紧密结合学校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发展格局,持续发力,促融合,求发展,做好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螺丝钉”。


院长简介:


赵雪琴,外国语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于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主持或参与省部级教改项目、精品课程项目、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出版词典、教材、专著5。先后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南京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获评南京理工大学“教学名师”。兼任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大学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翻译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