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也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奋进之年。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踏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征程,全校师生员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勇担使命,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日前,校党委宣传部推出“承百年荣光·书奋进之笔”系列专访,邀请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结合规划的实施,畅谈本部门“十四五”时期的工作目标、建设思路和发展举措。以此进一步提升南理工人对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度,在全校营造积极参与“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良好氛围。
记者:目前,学校“十四五”规划已编制完成。请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实施,介绍一下自动化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建设思路、方向与重点是什么?请分别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来阐述。
徐胜元:“十四五”期间,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宽学科覆盖面,凝练特色研究方向,大力促进三个主干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引进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整合创新资源和平台,着力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为建成特色鲜明、技术基础雄厚、人才储备良好的国内一流研究型学院奠定基础。
经过五年的建设,力争在第六轮学科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A类学科序列,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两个学科排名进位。新增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自动化专业通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验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在复杂结构系统的控制、网络化指挥、控制与决策、传感网络和信息安全、智能机器人、智能电网、电力电子等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创新科研成果,力争新增国家级科研奖励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全力争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国防领域科研平台,强化国防优势和行业特色,通过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促进国防科技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升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记者:请您谈谈自动化学院将通过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设任务的完成?
徐胜元:学院将从以下7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快党建全方位引领,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聚焦一项任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一流研究型学院建设。学院党委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提高政治能力,使管党治党真正走向严、紧、硬,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引领和保障学院的建设发展。
实施三大工程,促进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一是思想强基工程,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二是治理提升工程,严格落实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等会议议事规则,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三是堡垒加固工程,强化支部委员会建设,创建党支部工作品牌,加大党支部建设支持力度。
推进三大计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对标争先计划,创建1个国家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省部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项省部级党建工作创新奖,1-2项江苏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二是课程思政计划,打造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树立一批师德师风标兵。三是协同育人计划,加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企业育人力量,加强家校协同育人。
2.加快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提升办学综合竞争力。
围绕学校引领学科建设,聚焦发展优势学科和重点方向,促进三个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国防特色和优势,重点发展复杂环境模式识别与高维数据分析、复杂结构控制系统基础理论、复杂环境火力与指挥控制、复杂环境运动平台的自主导航与控制等方向,拓展军事人工智能、轨道交通电气牵引与控制、风电装备运行控制与测试等交叉融合方向,打造新兴学科增长点。力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第六轮评估进入全国前10%,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排名进位;争取“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自动化专业顺利通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验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顺利通过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验收,争取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争取全部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3.加快育人体制机制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理想信念与民族自信、价值塑造与人格养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把工程精英教育理念进一步转化为精雕细琢的育人举措,全面激发学生成长成才动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坚。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应,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和“十育人”体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一流课程、规划教材建设。持续优化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大通识教育比重,增加核心基础课程创新应用考核,实现“通识教育”+“创新实践”的双重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围绕核心课程组建示范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法,建立专业课程负责人制度,促进一流课程、规划教材建设,培育教学成果奖,打造国家级教学名师团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流程监督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育人实效评价体系。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多样化博士毕业要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的学院督察常态化建设。加大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制度建设,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特别是为服务学院“控制+电气”、“控制+交通”2大重点交叉方向发展,合理配置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加大本、硕课程体系衔接,持续保持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中的优势。
4.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育,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建立学科导向引育机制,全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按学科方向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将学科方向匹配融入度作为引才的重要依据,同时利用好紫金论坛及学院分论坛、承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强化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实现精准引才。以学科方向为引领,积极组建以高层次人才为团队负责人的团队,通过给予稳定的支持和一定的自主权,促进高层次人才培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规模,进一步优化学院的师资队伍结构。
深化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全面激发教师创新活力。以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为指引,深化学院学院职务晋升、岗位聘任、津贴分配的制度改革。深化“破五唯”,调整人才引进、岗位聘任、绩效分配标准,突出工作实绩和实际贡献;完善用人机制,做实做细教师岗位聘任和考核,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KPI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
5.加快学术科研创新,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能力。
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遴选6-8个乐于奉献,勇于创新,有责任,有担当,善于合作的科研团队,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将规划确立的相关重要指标落实到具体团队,确定相对稳定的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使科研团队成员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权益的保障下,拥有自主科研等项目推荐立项、职称晋升、引进人才、博士生招生指标和教学科研用房等方面的倾斜政策,确保科研团队良好有序健康的发展,最终形成以团队为主支撑学科发展的新模式,打造成具有“创新意识、奉献意识、大局意识”的学院科研文化。
服务强国强军,拓展优势科研领域。巩固提升学院科研工作的国防特色和和行业背景,整合资源、组织力量承担军委科技委、装备发展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争取智能弹药、无人装备等领域的重大演示验证和型号项目,加强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等中央军工集团公司院所合作,在复杂系统控制、导航制导、智能决策与控制等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与国家电网、地铁系统深度合作,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同时,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在机器人、新能源和轨道交通方面,争取联合承担国家和省级高层次项目。“十四五”期间,新增国家级重大项目10项以上,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重大项目各1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以上,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以上,专利转化经费1000万。
6.加快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研判“十四五”国际交流合作新形势和新要求,依托“111”引智基地和“海外学术伙伴计划”建设,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争取产出更多国际间合作成果。
依托学科优势、校友资源等,加强与国际知名院校的合作,引进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加大师生对外交流支持力度,争取在国际联合办学项目、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会议承办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7.加快平台和条件建设进度,为学科专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学院自动化、电气工程、轨道交通三大实验平台建设,构建多模态人机交互数据采集、道路信息智慧检测(自制)、智能移动式装配机器人控制、智能机器人系统(自制)等新实验平台,为开设基于脑电采集分析、眼睛动态数据采集追踪的机器人控制应用,交通传感与检测、交通信息感知与融合,嵌入式系统,复杂环境下的路径规划/优化、机器视觉、装配和检测等实验和学生科研创新提供条件保障;整合火指控、导航制导等领域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资源,全力争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整合学院科研和办公用房资源,试点开展科研和研究生用房资源统筹改革;推进科研用房收费制度改革,对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和产出标志性科研教学成果的团队,按贡献度减免科研用房收费;合理调配教室办公用房,改善楼宇科研和办公环境,为学院“十四五”引进人才和研究生培养规模增长提供条件保障;规划建设自动化学院展厅,全面展示学院70年办学历史和成就,为2023年校庆和院庆提供高水平的展示平台。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请谈谈自动化学院将在学校“十四五”期间发挥怎样的作用?开局之年重点推进哪方面工作?
徐胜元:学校“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构建“1+5+10+N”高峰高原学科体系。作为高峰学科之一,学院将持续加强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建设,强化国防特色,突出优势方向,力争“十四五”末更多学科进入学科评估A类序列,更好地支撑“兵器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
开局之年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实现科学决策。坚持党委全面领导,完善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制度,落实教代会、工委会制度,倡导信息公开、院务公开,推进民主治理与依法治理。持续做好“双带头人”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支部的组织力量。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设立学科发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专项工作组,进一步明确学科、专业负责人及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学术组织与教授名师的学术引领、学术评价和学术监督作用。
2.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奖励激励。依托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绩效津贴等方案改革,在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中设立特区和专项,加大对一流课程、教材的建设激励,加大对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激励,加大对指导高水平学生学科竞赛取得优良成绩的激励。实施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实行名师团队帮带和项目经费配套激励。加强重点领域和特色方向的团队组织,建立团队考核和激励机制,在项目申请、师资引进、资源配置上给予优先保证和倾斜。
3.加大办学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依托公有房屋有偿使用管理,进一步优化用房布局,保障教学科研重点建设需求,做好重大学科平台、重点实验室建设,建好科研设备共享空间、名师工作室、党建工作室等。积极争取外部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合作单位共建教育实践平台、学科科研平台。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拓展与深化学术合作,建立合作办学,实现办学资源共享。
简介:
徐胜元,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1999年于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12月至2001年11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12月至2002年9月在加拿大艾尔伯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获聘为香港大学William Mong青年研究员,主要从事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