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也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奋进之年。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踏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征程,全校师生员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勇担使命,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日前,校党委宣传部推出“承百年荣光·书奋进之笔”系列专访,邀请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结合规划的实施,畅谈本部门“十四五”时期的工作目标、建设思路和发展举措。以此进一步提升南理工人对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度,在全校营造积极参与“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良好氛围。
记者:目前,学校“十四五”规划已编制完成。作为公共事务学院的院长,请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实施,介绍一下公共事务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建设思路、方向与重点是什么?
高蓓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素质国家治理后备人才,是高校的历史责任。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进一步推动了人文社会学科的繁荣发展,进一步强化了文科教育在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
以社科类学科专业为主体的公共事务学院,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和新任务,紧紧抓住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关键期和重要窗口期,瞄准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围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总目标和“双一流”建设方案,以“突出内涵、夯实质量、聚焦特色、转型升级”为重要发展思路,以一级学科博士点、专业博士学位点申报为重要抓手,抓住问题症结,聚焦重点环节,持续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夯实人才培养基础,迭代聚焦重点方向,积极争取在一级学科博士点或专业学位博士点取得突破,推动学科专业全面转型升级,将公共事务学院建设成多学科交叉、应用见长、特色鲜明、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高水平社科学院。
“十四五”学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强顶层设计,以专业内涵建设与专业思政建设为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数理分析能力、问题意识、跨学科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专业育人能力,在专业思政育人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十四五”学院抓住学科转型升级这一核心目标,加强统筹规划,以新兴跨界研究方向为指引,重组学科结构,在数字治理与公共政策、社会干预与社会安全等重点方向强化建设,紧盯计算社会科学等新兴学科建设方向,在数字人文方向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和动员团队力量,重点培育具有良好发展潜力、代表学术前沿、反映社会需求的研究项目,力争在国家级重大、重点研究项目、高水平成果奖励上实现突破。
“十四五”学院抓住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这一发展方向,加强力量整合,重点建设具有南京理工大学特色的省部级研究基地、智库等,在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以新文科建设理念为指导建设高水平、富有特色的数字人文实验中心和研究院(中心),推动智能技术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争取获评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中心。使研究基地、实验中心成为支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咨政服务的重要平台。
记者:作为公共事务学院的院长,请您谈谈学院将通过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设任务的完成?
高蓓蕾:为实现学院的跨越发展,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从领导运行机制、制度执行机制与作用发挥三方面,构建内容完善、保障有力的党建工作体系,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互融互促。
一、为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学院的专业特色,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将新文科的理念全面融入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重点建设社会实践类专业课程,将生动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重点开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面向全校、学科交叉的新型通识教育课程,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学校人才培养各个方面,为学校一流本科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二、为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强化研究生过程管理,构建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生源质量,拓展研究生指导教师数量,重点建设省级研究生在线精品开放课程、案例课程等,落实好各个培养环节的质量要求。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立足江阴校区,结合江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共建示范性研究生工作站。形成富有特色、高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建立贯穿人才培养全流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
三、为不断提升科研创新力,结合学院的重点科研方向,积极拓展合作交流,促进构建新型学术共同体。柔性引进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很高学术造诣、学术影响力强的专家学者,构建大家引领的学术共同体。积极吸纳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单位的研究力量,构建学科交融学术共同体。推进研究院和数字人文实验中心的建设,推进跨学科研究,打造文科创新实践活动空间,构建创新发展的学术共同体。以各类省部级研究基地和智库为平台,加强与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新兴产业的实质性合作,构建合作实践的学术共同体。支持教师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跨领域参与前沿性、国际化高层次合作研究项目,增强学术共同体的国际化水平。
四、为增强学科的转型升级能力,结合学位点建设需要,实施精准引才,重点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十四五”期间拟引进师资20-24人,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23%-26%,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63%-65%;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95%以上,改善各学科方向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同时,进一步扩大博士后队伍的数量,增强学术活力;进一步加大具有跨学科研究能力和新兴学科研究背景的人才引进数量,拓展学科领域;进一步加强引进具有较强学术组织力和领导力的高级职称教师,带动有组织的学术活动,提升整体学术影响力。
五、为增强学院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学院师资队伍规划,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新进青年教师特别是从国外引进的青年教师,做好系统长远策划,做好针对性培养,给予启动经费支持,实施项目申报组织培育,配套奖励经费激励,全过程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同时以重大教学科研项目、重大成果申报以及学科专业评估等专项工作为牵引,以老带新,带动青年教师融入项目组,增强青年教师的学术归属感。建立学科专业+方向双负责人制度,实现首席教授+团队的发展模式,形成组织合作机制,形成良好梯队结构,培养青年教师成长为省部级以上领军人才。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请谈谈公共事务学院将在学校“十四五”期间发挥怎样的作用?开局之年重点推进哪方面工作?
高蓓蕾:围绕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公共事务学院充分发挥学院文科专业的办学优势,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精英人才、丰富学校的人文文化环境等方面全面释放文科效能,融入公益精神,充分发挥文科教育在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础作用;在数字治理与公共政策、社会干预与社会安全等战略增长点重点谋划,从公共服务新视角为学校发展交叉学科、拓展新学科提供支持,推进学校精品文科建设、推进新文科发展;在服务我国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重大需求、培养高素质社会工作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助力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为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扩展社会美誉度贡献公务力量。
“十四五”开局之年,重点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完善师资队伍结构,精准引进具有学科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高级职称人才。全力培育一流科研成果,集中支持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研究推进,设置科研启动经费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良好保障,激发创新潜能。学院共获批国家社科资金资助项目5项,其中重点1项,获批数量创历史新高。着力实施“一流课程建设计划”,创新开展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在线课程以及富有特色的案例课程建设,《矫正社会工作》被评为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全国首届MSW案例大赛中,2支队伍进入百强,并获得一等奖,在MPA第五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6支队伍晋级百强,获得了1等奖一项、三等奖5项。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申报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主动思考梳理问题,转变教育理念,探索文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实践性创新人才培养——社会工作ECI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探索”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努力开辟国际化发展新路径,依托教育部国别重点研究基地建设、Compell联盟等重要平台,开展国际性对话与交流,探索具有特色的国际化发展的新路径。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修订完善《公共事务学院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制定《公共事务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费管理办法》等,建立有利于团队建设、产出高水平成果、服务学科建设、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工作的体制机制。
院长简介:
高蓓蕾,女,中共党员,研究员。现任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参与组织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组织撰写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及南京理工大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10余部。组织研建的“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及评估系统”己在全国200余所高校推广应用。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教改研究课题10余项;主讲《大学心理学》、《大学教学论》、《高等工程教育》、《高教管理研究专题》等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