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也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奋进之年。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踏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征程,全校师生员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勇担使命,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日前,校党委宣传部推出“承百年荣光·书奋进之笔”系列专访,邀请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结合规划的实施,畅谈本部门“十四五”时期的工作目标、建设思路和发展举措。以此进一步提升南理工人对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度,在全校营造积极参与“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良好氛围。
记者:目前,学校“十四五”规划已编制完成。作为化学与化工学院的院长,请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实施,介绍一下化学与化工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建设思路、方向与重点是什么?请分别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来阐述。
朱俊武: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整体办学实力迈向世界一流,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建校一百周年之际,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百年办学目标。面对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建设征程,学院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聚焦紧迫突出问题和破解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坚持党的办学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要素,加强战略谋划、深化创新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军工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化学化工创新拔尖人才作为使命,以培养一流人才、培育一流大师、建设一流平台、产出一流成果作为标志,朝着建成特色鲜明、南理品质的国内一流化学化工学科的目标稳步推进。
一、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三全育人”新格局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三全育人”改革,构建“课程思政”体系,落实思想学习齐抓共管理念。把握育人目标的方向性,体现聚合育人资源的系统性、突出遵循育人规律的针对性、注重创新育人机制的实效性。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学质量内涵,提升学生专业认同度,着力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实现育人新格局。
二、锚定学科发展需求,培养造就一流师资队伍
主动布局,顶层设计,锚定学科发展需求,加大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引培力度,做到既有高峰、又有高原。突出团队理念,发挥团队带头人“领头雁”的作用,健全教师发展分类评价体系,深化人才团队发展建设,建设培养一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高水平的一流师资队伍。
三、聚焦科学研究重点,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主动谋划和主动作为的能力,聚焦前沿交叉学科,强化基础研究,以含能材料为引领,做好重大项目、重大成果的培育、申报和建设。加强科研方向的顶层设计,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体系,选准主攻方向,聚焦重点,推进协同创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四、深度凝练学科方向,建设一流化学化工学科体系
对标世界一流化学化工学科目标,结合学院实际,凝练学科内涵方向,发挥军民融合特色。以新一代含能材料发展为引领,整合优质资源,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加强学科的体系建设,快速提升化学化工学科的国际影响力,稳定并提升学科排名,争取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争先进位。
五、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特种能源化学化工学科前沿,构建一批有特色、有水平、有规模和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切实抓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国防工程中心的培育和申报,提升自主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
记者:作为化学与化工学院的院长,请您谈谈化学与化工学院将通过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设任务的完成?
一、持续加强党建系统化建设,全面拓展军工特色文化教育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引领和保障学院改革发展。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持续开展先进基层党支部典型培育,打造支部宣教活动品牌,进一步提升基层党支部战斗力。强化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实践育人工作,不断推动群团工作提质增效。加强“国之所需,吾志所向”的学院军工精神文化建设,开展党史国情、校史院情、革命传统等主题教育,增强师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全院师生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新担当新作为。
二、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着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继续完善专业认证,强化一流课程建设,以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国家本科一流专业为示范点,打造“金课群”,形成化学化工“微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王泽山院士“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科学精神融入专业核心价值,试点专业思政。同时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坚持“本研贯穿培养,筑牢专业自信,助力学生成长”的工作主线,探索个性化培养、多元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深度融合学科基础行业需求,持续实施学科建设体系化工程
围绕学科“双一流建设”核心,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军民两用化学化工重大技术需求,重点开展以行业为背景下的新一代含能材料化学理论突破、技术突破和产业突破,推动军民融合与协同创新。从体系化思维入手,梳理学科方向,做强特色方向,拓展基础交叉方向。明确团队、教师的研究方向与学科的支撑关系,强化团队产出及对学科的核心贡献,统筹优化学科布局,形成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四、着力构建创新科研框架体系,重点提升有组织的科技创新能力
结合国家战略部署梳理特色研究方向,通过“强军工、重基础”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合理配置有限资源,优化学院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发能力配比。在国防科研方向重点支持第四代含能材料研发方向资源配置,在民用科研各方向重点支持基础化学理论、绿色合成技术、新型催化技术、能源材料化学等科研方向的发展。同时大力推进团队带头人模式的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努力打造含能材料方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度融合国家科技战略发展方向和学院基础研发特色方向内涵,合理利用绩效津贴政策优化科研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有组织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动产生能够代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核心力量”的重大创新成果。
五、创新多元分类评价的体制机制,主动培养造就一流师资队伍
主动布局,以学科和人才培养为牵引建设师资队伍。锚定高原高峰,加大对化学化工领域领军人才的引培力度,坚持引育并举的基本方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考核机制,坚持“四个面向”的综合导向;锚定持续发展,注重队伍梯度培养,进一步浓厚学院以王泽山院士为代表的“执灯者”氛围,坚持“执灯传带”的价值取向。健全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尊重化学化工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引导学院教师从“顶天”(国家重大需求)、“立地”(基础研究)、“育人”(人才培养)三个层次分类发展,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六、积极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优化统筹整合实验室资源
立足特种能源化学化工学科前沿,以国家工程中心、国家检测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所为框架,重点打造以第四代含能材料技术为代表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同时合理规划教学科研资源配置,打通军品与民品、科研与教学平台建设的壁垒。继续坚持公房有偿使用,盘活有限房屋资源,借助“一院一品”项目建设加强实验室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七、大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发展,努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与水平
坚持“共建共创共享”的国际合作战略合作模式,依托“111”引智基地、聚焦“一带一路”,引进海外优质学术资源,同时充分利用“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门捷列夫化工大学整班制培养为契机,提高学生派出规模,促进青年教师开展高质量国际合作交流,从学生-教师-项目-平台逐层次提升国际化水平。
问题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请谈谈化学与化工学院将在学校“十四五”期间发挥怎样的作用?开局之年重点推进哪方面工作?
朱俊武: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力争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学院将结合实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继续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发展新动能,善作敢为,为学校全力开启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力量。一是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以第五轮学科评估为契机,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凝练学科内涵,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凸显特色亮点,不断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二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弘扬“国之所需、吾志所向”的学院文化,持续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计划”,整体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三是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积极做好重大项目、成果和平台的培育、申报和建设,打通军品与民品、科研与教学平台建设壁垒,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四是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持续加强党建系统化建设,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院长简介:
朱俊武,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近年来主要从事能源高效利用中材料微结构调控、设计和性质研究。已在Nature Comm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他引10000余次,最高单篇他引16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