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报] 化一地之念,成一国之祭 高校学子寻访丛葬地遗址,寻迹只为历史拂尘

2019-12-13来源:东方卫报作者:耿春晓审核人:杨萍编辑:朱志飞阅读:1898

《东方卫报》20191213日 第6


1985年,在江东门集体屠杀和“万人坑”丛葬地遗址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它是中国第一座抗战类纪念馆,是和平之馆,也是“记忆之所”。

同样是南京重要“记忆之所”的,还有金陵城里多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和纪念碑,它们一处处串起了那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刀剑如梦,既是南京大屠杀的如山铁证,也记录了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如果纪念碑缺乏修缮,丛葬地逐渐被遗忘,那么后人应该以何种方式来祭扫悼念这些深埋于此的遇难同胞?怀着铭记历史、缅怀逝者的使命感,南京高校学子们纷纷重访丛葬地遗址,化一地之念,成一国之祭,为历史拂尘,为逝者留声。

……


“碑文记下了日军的暴行,是死难者无声的控诉,是立碑者悲愤的呐喊”

往事如烟散去,20多处丛葬地深掩着惨死于此的同胞的尸骨,竖起的纪念碑将真实的历史永远地镌刻了下来……2017年,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学子们在南京城中奔走探求,200余人次参与,寻访总里程超过400公里,找寻每一处丛葬地的具体位置。

南理工寻访小队在当时寻找湖山村丛葬地位置的过程中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帮助。雕刻纪念碑的老人告诉寻访小队,他的祖父祖母在那一天被日军残忍地杀害。刻碑老人诉说着往事,双眼再一次涌出了泪水。“南京沦陷,普通的百姓伤得最深,痛得最彻,他们手无寸铁,只能任由侵略者宰割。”

“1937年,侵华日军将聚集在燕子矶江边设法渡江的难民和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共5万余人围禁在沙滩上,用机枪疯狂扫射……”

“五万七千余人,继于18日夜悉被捆绑,押解至草鞋峡,用机枪集体射杀。少数伤而未死者,复用刺刀戳毙,后又纵火焚尸,残骸悉弃江中……”

南理工寻访小队记录下燕子矶丛葬地、草鞋峡丛葬地处纪念碑碑文,“川流不息的长江竟成为日本侵略者进行屠杀之后毁尸灭迹的理想场所,流过南京城中的一段江水沿岸竟有7处丛葬地(燕子矶、草鞋峡、煤炭港、挹江门、上新河、下关发电站和下关码头)。”

20多处丛葬地中,有一处是2017年较新发现的丛葬地,位于雨花台区的殷矶山附近,当时尚未立碑,几乎无踪迹可循。寻访队员们通过卫星图分析地理特征,查询历史资料,并且积极向当地居民和正在此处施工的施工队求助。队员们翻山越壑,穿林而行,从正午找寻到夕阳西下,终于在小行地铁站西南方向、宁芜铁路线与沪蓉高速交界处找到了殷矶山丛葬地的位置。

位于武定门下方的正觉寺丛葬地,埋葬着被日军残忍杀害的正觉寺僧人们的灵魂;坐落在白马公园附近的太平门丛葬地纪念碑,一些忏悔的日本人参与了建设……寻访队员们前往了每一处丛葬地,阅读并记录了每一处碑文,祭奠了每一处丛葬地的罹难者。“碑文记下了日军的暴行,是死难者无声的控诉,是立碑者悲愤的呐喊。”

……



http://dfwb.njnews.cn/html/2019-12/13/content_74777.htm?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