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高端交通工具设计人才——记我校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开展的“3+1”项目

2019-12-02来源:宣传部作者:陈育凡 段齐骏审核人:李涛编辑:代成阅读:2153


就在本月初召开的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南理工人开启了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要想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这是不言而喻的。记者获知,由我校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举办的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简称“3+1”项目)在顺利成为省教育厅开展的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工程”培育点之后,还被推荐参评首批中英现代产业合作示范项目。

与我校合作办学的英国考文垂大学在英国《卫报》2019大学综合排名位列第15名。长久以来,该校在工业设计,特别是交通工具设计及相关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有突出影响力;是全球知名的汽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名校。

中英合作“3+1”项目2012年获得教育部批准,2013年正式招生。迄今已有三届毕业生,29.2%的毕业生取得了英方一等荣誉学位;有超过80%的学生攻读国内外名校的研究生,入读的院校包括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已经毕业的学生也大都入职上汽泛亚、大众、吉利等中外汽车名企,从事汽车造型设计工作。项目办学6年,学生从学削铅笔开始,到能够在专业赛场上以流利的英语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该项目在汽车设计业界,因其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形成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记者了解到,着眼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致力教育教学改革,把握教育过程;国际师资团队,国际交流平台,积累创新教育资源;是该合作办学项目成果丰硕的根源所在。

高起点,瞄准高端人才培养定目标

2009年,中英合作“3+1”项目谈判之初,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全球排名第一。伴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出行需求的提高,交通工具的设计与创新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战略性高度。国家产业振兴,自主品牌创新带来了对专业设计人才的高需求。由此,项目从一开始就以培养高端交通工具设计人才为工作目标。

项目负责人、设传学院的段齐骏教授表示:我们合作办学项目就要面向汽车、船舶、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行业的创新设计需求,培养具备“国际视野、民族情怀、社会责任、专业素养”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即具备扎实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思维活跃,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国际合作能力,有志于服务本土产业振兴与发展的汽车、船舶及各类交通工具设计的专业人才。

重过程,引进优质教学资源育英才

从项目开始实施,秉承教育部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文件精神,教学团队就形成了“平台共筑、资源共享、愿景共情”的工作思路,努力构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教育的生态体系。在引进优质资源的同时更注重教育教学资源的融合创新,探索中外合作办学设计教育促进设计研究、设计研究加速产业转化、产业发展反哺设计教学的生态循环与增效机制。

基于既定的面向交通工具领域的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3+1”的培养模式,项目团队将课程目标从传统的一维“知识目标”形式,发展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体系。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从二维到三维,从形态探索到设计表现,夯实设计专业基础;项目驱动,竞赛引领——整合市场、用户、工程等多方诉求,完成设计创新,培养设计实践能力;国际视野,跨境交流——在境外完成体系化的设计实践课题,进一步提升跨文化合作交流的能力。

然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之不同。段齐骏教授认为,西方教育较早关注人的分析、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探索,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主要是指引者,善于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分析,做出判断。而国内的课堂属于教师;学生习惯了教师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习惯了听讲、记笔记,习惯了对答案、找范式;这种方式对于基础教育有比较大的优势。但显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是常态,主动思考既缺少动力,也没有方法。

针对上述状况,“3+1”项目通过精心设计的培养计划,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培养要求,有效发挥了中外师资的优势,让学生在三向维度都得到了有益的培养。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做法: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专业学习,建立了项目专业导师制度、项目团队例会制度,中外师资团队合作制订完善培养计划,国内开设外方课程,中方专业教师跟课辅导;在英阶段课程的核心时段也有中方教师介入学生管理,协助沟通交流;全面提高各阶段的教学效益。

二是激发内生力。围绕立德树人,项目教学团队从传统的“传道”衍变成多维度角色,即“课堂讲习师”侧重知识传授;“学习指导师”侧重能力培养;“教学评价师”侧重素质养成;统筹育人目标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实现专业技能与素养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高实践性与创新性要求,教学团队注重“问题发现与分析、问题探究与解决”的过程性指导;注重提升学生设计基础技能,激发学生设计思维潜能,提升学生设计综合才能。组织学生参与跨国、跨校、跨学科专业的专题设计比赛和展览活动,以此提供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与机会,激发专业学习热情。

筑平台,携手产业设计部门促发展

校企合作是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段齐骏老师告诉记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项目以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设计教育与汽车企业多维合作的新模式。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有效促进了教学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了“校企双赢”的局面。近年来,他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携手奇瑞汽车联合举办“思未来”奇瑞全球大学生汽车设计大赛,组织“酷车孵化计划”工作营。通过参观奇瑞生产线,了解车企日常工作形态;聆听企业设计师分享设计经验;项目外教介绍国外交通工具人才培养体系,分享学生优秀作品;让校企双方增进了了解。这些合作活动同样使教学目标紧扣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今年暑假就有三名“3+1”项目学生在奇瑞造型中心设计实习。

——组织交通工具设计企业开放日活动。一是校友们分享自己的从业经历、设计成长历程、设计素养积累、职场“软实力”培养。二是学生与校友、教师的对话与交流,共同探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困惑和问题。此外,开放日还展示了学生部分课程的作业,展品包括设计方案和油泥模型;在动态展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的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和就业开源铺路。

——通过企业实习的方式实现设计实践的实战化。已经毕业的2015级学生有近三分之一在去英国之前的暑期进入汽车企业实习,获得了企业设计部门的好评。近三年来,上海大众、泛亚、大通、广汽、吉利、奇瑞等车企,以及中国汽车工程协会,主动与项目组联系,希望通过合作,参与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

——项目合作方英国考文垂大学发挥其在交通工具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与吉利控股集团合作,成立“考文垂-吉利俱乐部”,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

集资源,跟进专业发展成果助成长

谈及与考文垂大学合作项目产生的示范效应时,段齐骏欣慰地表示,自2013年项目正式运行以来,通过引进专业教学思想、方法与教学资源,已经形成了对其他相关专业建设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例如,在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以服务于交通工具设计教学为目标,建立了微信公众号(NJUST CarDesign),形成了集教学资源共享、产学研协同、项目成果推广为一体的社会化信息综合平台。此外,《汽车人机工程学》、《汽车造型设计》等教材的编撰,以及正在翻译的专业著作《70年成就——福特设计在英国》等,也有助于推进国内交通工具设计教学水平的提升。这些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一方面助力学生的专业学习;另一方面,也引导教师将学术研究与教学过程相融合,正在逐步形成教学相长、教研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校与考文垂大学联合开展的“3+1”项目正日益显现出合作共赢的办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