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百年荣光·书奋进之笔】专访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赓

2021-11-30来源:科学技术研究院作者:王赓审核人:李涛编辑:陈育凡阅读:2847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也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奋进之年。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踏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征程,全校师生员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勇担使命,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日前,校党委宣传部推出“承百年荣光·书奋进之笔”系列专访,邀请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结合规划的实施,畅谈本部门“十四五”时期的工作目标、建设思路和发展举措,以此进一步提升南理工人对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度,在全校营造积极参与“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良好氛围。


记者:目前,学校“十四五”规划已编制完成。作为科研院负责人,请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实施,介绍一下科研院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建设思路是什么?

王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确立了“三步走”战略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举措。“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立足新时代,“十四五”学校的科技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和“1+5+10+N”学科发展目标,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聚焦国家最急需的方面,打造国之重器和战略科技力量,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坚持创新引领,加强基础研究,在原始创新上取得突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高质量创新引领科研发展;

三是坚持特色发展,围绕国防科技创新和“两个强国”建设,聚焦学科前沿,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优势,锻造科研发展长板;

四是加强有组织科研,密切校院二级的协同,主动谋划争取重大重点项目,形成“学校主导、学院主责、团队主攻”的协作模式。推进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研究拓展,形成全链条创新。


 “十四五”努力在基础研究、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国防科技创新、民品科研提升、精品文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六个方面实现突破。到2025年,科研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服务面向更加均衡,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基本形成能支撑“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世界一流的科研格局。


记者:作为学校科研管理的职能部门,请您谈谈科研院将通过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设任务的完成?

 王赓:“十四五”期间,科研院将会同相关部门实施“强基、提优、增效”三大工程,开展六项重点任务,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设目标的完成。

首先,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持之以恒的加强基础研究。一是设立青年人才培育专项,每年遴选一批卓越青年人才,鼓励其围绕国际前沿开展重大基础研究;二是设立新兴交叉学科培育专项,在前沿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生命健康、空天科技、先进制造、能源科学、深海科学、脑科学等前瞻性技术领域培育一批新兴交叉方向;三是加强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杰优青、重大科学仪器等项目的申报组织;四是在化学、信息、工材等优势学科领域着力培育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五是完善基础研究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潜心研究产出高质量成果。六是加强国际科研合作。鼓励教师在基础前沿领域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学工程计划,提高国际科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强化科研平台顶层设计,争取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级科研平台是集聚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产生有影响力原创成果的重要载体,是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是围绕高峰高原学科加快布局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在兵器、含能材料领域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在复杂装备系统动力学领域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在现代D道、FS与控制、智能DY、废弃HZY资源化处置、HS与防护等领域培育建设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在瞬态化学、能源材料、光电信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领域着力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二是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布局省部级科研平台,做实做强主干学科科研平台,优先支持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形成全面覆盖重点建设学科的科研创新平台支撑体系。三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管理,推进“申请-建设-评估”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促进平台和团队的联动建设,培育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

第三、做大做强军民科研,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巩固扩大国防领域科研优势,培育拓展民品领域科研方向,加强重大成果培育,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是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加强国防科研自主创新。在WQ系统总体设计、先进FS、智能DY、高效HS、精确ZD等优势方向,积极谋划论证重大专项、重大重点项目;聚焦智能技术发展,在智能BQ、智能DH、智能TC等未来领域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拓展跨介质HS、低成本WQ、新型动力与能源、空天GF等领域,形成一批新的特色研究方向;培育新兴交叉技术,促进基础研究与国防科研的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脑机接口等新兴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是加快民品科研突破。围绕“两个强国”建设和战略新兴产业,强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信部专项等项目的组织策划,争取重大重点项目;加强民品科研团队建设,聚焦行业“卡脖子”问题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产出一批具有领先优势的技术成果。

三是加强重大成果培育。制定“十四五”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计划,围绕突破重大基础科学问题、解决行业瓶颈技术难题、研制重大装备,加强国防科技、基础研究和民用成果培育,争取国家级科技奖励;加强省部级奖励申报组织,拓展教育部、军队、公安、一级学(协)会等报奖渠道;加大科技成果奖励力度,在人才引进、博士招生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第四、培育科研创新团队,提升关键技术攻关能力。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是实现重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的主要力量,是提升学校科研创新水平的重要抓手。一是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继续加强对科研领军团队的支持,在科技创新前沿培育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支持和引导科研团队聚焦“卡脖子”问题开展重大技术攻关、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二是推进科技创新特区建设。加快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前沿创新研究院所,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组建交叉融合创新团队,采取“一事一议”支持模式给予更大的自主权。

第五、加强人文社科研究,支撑精品文科建设。聚焦精品文科建设目标,围绕重大重点项目和高层次成果奖励、高水平特色新型智库以及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人文社科精品化特色化发展。一是整合骨干研究力量,健全人文社科科研激励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充分调动人文社科领域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组织谋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重大重点项目;二是加快培育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工信部优秀研究成果奖和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奖等人文社科重大成果,提升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影响力;三是加强新型高端智库建设。促进文工结合、文理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向打造一流高端智库,提升学校人文社科研究的话语权。

第六、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增强成果转化效能。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学校科研高质量发展,服务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一是完善成果转化政策,健全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激发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二是推进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建设。强化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和高标准保护,围绕重点科研团队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三是构建紧密型产学研合作网络。与行业重点企业在技术难题协同攻关、科技成果培育孵化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实现高效率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请谈谈科研院将在 “十四五”期间发挥怎样的作用?开局之年重点推进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王赓:科研院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的归口管理和服务部门,将采取“三项措施”,确保“十四五”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是深化科技改革,破立并举激发创新活力。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科研“放管服”,加快推进科研评价改革,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全面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二是强化部门联动,协同发力推进任务落实。建立大科研意识,树立大科研格局,密切学校、学院、团队协同配合,加强各部门间的统筹协调,紧密配合协同推进。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突出重点构筑科研高峰。提高科技资源综合使用效益,加大高水平团队培育力度,探索建立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科研培育激励模式。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科研院全面推进“十四五”工作,扎实迈好第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谋划,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呈现出新的面貌和良好势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8项,其中杰青2项,重点项目8项,重点项目数量较往年增加了二倍;启动了国家级级科研平台建设,正在组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系统动力学和***资源化处置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的申报;产出了一批优秀科技成果,获批江苏省一等奖2项,9个项目顺利通过国防奖初评,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承担了一大批国防领域重大重点项目,获批型号总师(副总师)项目5项,基础加强重点项目4项,HC基金项目1项,国防重大工程(专项)等项目48项,正在申报的各类重大重点项目近80项;民品科研取得了新突破,获批工信部专项1项,参与制造业专项2项,申报船舶、民机领域重大专项3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8项,均位列工信部属高校首位;修订出台《南京理工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截止10月底,已完成成果转化项目81项,转化金额3400余万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142%,一批有重大前景的产业化项目正抓紧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