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也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奋进之年。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踏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征程,全校师生员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勇担使命,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日前,校党委宣传部推出“承百年荣光·书奋进之笔”系列专访,邀请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结合规划的实施,畅谈本部门“十四五”时期的工作目标、建设思路和发展举措,以此进一步提升南理工人对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度,在全校营造积极参与“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良好氛围。
记者: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实施,国际处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建设思路是什么?
张珩:国际化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没有一流国际化就谈不上一流大学。“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深入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史为鉴、再启征程,牢记初心、奋力拼搏,在新时代新征程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助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十四五”国际化发展目标为:继续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转变工作思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国际化发展合力,实施“FLAG”行动方略,即不断提升师资国际显示度(Faculty Visibility)、学生国际竞争力(Leadership Capacity)、学术国际影响力(Academic Excellence)、全球合作参与度(Global Engagement),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水平以及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能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办学格局,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锚定开放办学方向不变,“十四五”国际化发展思路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拓合作渠道。深化与欧盟、俄乌白、中东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拓新的国际合作领域。
二是提升合作层次。将点对点的个人合作提升为院对院、校对校之间的合作,聚焦若干个战略合作伙伴,巩固拓展学校全球合作网络。
三是丰富合作内涵。在加强学术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打造国际化智库,举荐国际组织人才参与全球治理,建设高校联盟,开展多边合作。
在实施路径上,国际处将重点推动国际化工作形成“从部门到全局”的系统思维,建立“从核心到外延”的评测体系,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内涵发展。
记者: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国际处将通过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设任务的完成?
张珩:“十四五”期间,学校国际化工作将围绕“双一流”建设任务,重点实施师资队伍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国际影响力提升四大工程,切实提升学校开放办学能力。
一是实施师资队伍国际化工程
首先,充分挖掘教师海外学术资源,实施精准引才。在现有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学校重点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充分挖掘教师海外渠道、实施精准引才,扩大引进在国(境)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规模。
其次,发挥国合平台集聚辐射作用,引进高端外专。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KPI激励等方面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国合平台集聚辐射作用,引进全职外籍专业教师(含博士后)。大力引进高端外国专家,产出高质量合作成果。
第三,多措并举支持教师海外交流,开展访学研究。学校在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江苏省支持的同时,参照国家标准自设公派项目,鼓励教师赴境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和研修,密切双方合作关系,拓展合作国别和地区。
第四,开发海外名校师资培训项目,提高业务能力。开发海外高水平大学培训项目,支持教师开展个性化、多层次、多形式海外交流合作或跟岗进修。面向行政管理人员开展线上线下、境内境外相结合的国际化管理能力培训。
二是实施科学研究国际化工程
首先,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进一步加大公派出国、外专引智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国际科技项目合作,产出高质量合作成果。
其次,稳步实施学校海外学术伙伴计划。修订学校海外学术伙伴管理办法,重点择优滚动资助我方团队与知名高校开展团队合作,形成一批稳定的研究群体和研究方向。
第三,培育建设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结合学校优势学科,谋篇布局,加强培育,力争新增国家、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等。
第四,推动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网络。依托国合基地、基础科学中心、前沿科学中心等平台,研究论证参加国际重大科学工程计划,提高全球科技创新的参与度。
三是实施人才培养国际化工程
首先,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深耕计划”,拓展现有合作办学专业内涵。鼓励学院根据优势学科发展需求,与世界一流高校建立人才培养长效合作机制,引入更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其次,拓展学生国际视野。试点建设国际实验班,开设国际课程,开展全英文专业建设,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推荐优秀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鼓励学生参与全球治理。
第三,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完善招生、录取、考核评估机制,加强国情教育,推进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完善留学生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形成相对固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加强留学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留学生学位论文质量。
四是实施国际影响力提升工程
首先,主办品牌会议,创办国际期刊。重点支持主办品牌国际学术会议,争取每个学科打造1个品牌会议。重点支持创办2-3个高水平国际期刊。加大力度资助教师在高层次国际会议上做分会场主席及邀请报告,提高学术影响力。
其次,打造国际联盟,参与标准制定。与俄乌白等“一带一路”国家及欧盟高校筹建高校科技联盟,深度参与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以及中英、苏加高水平大学联盟建设。大力支持学院、教师参加国际学术组织重要活动和国际标准制定。
第三,开展文化传播,推进智库建设。加强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建设。建好白俄罗斯、沙特国别研究中心,新建中东欧研究中心,探索国际化智库建设的新思路。推进江苏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建设,提高学校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四,加强对外交往,提升国际形象。以70周年校庆为契机,举办系列国际交流活动,建好学校英文网站,与媒体加强合作,宣传开放办学成果。组织师生赴海外开展文化交流,举办国际文化节等校园活动。支持学生参加知名国际赛事。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围绕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国际处将在 “十四五”期间发挥怎样的作用?开局之年重点推进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张珩: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强大推力,也是师生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4月15日,国际处召开了“‘十四五’国际化发展暨中外合作办学推进会”,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汇集智慧、凝聚共识,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重点推进了以下工作:
一是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更新完善相关管理规定。根据新发展要求,修订包括外专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外事接待管理办法、海外学术伙伴计划管理办法、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管理办法、国际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规定,为支持教师“走出去”、外国专家“引进来”提供更好的政策条件。
二是以平台项目为牵引,构建科研合作网络。推动平台建设。今年申报获批新增部级国合基地1项,目前部级国合基地总数达到8项;获批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1个;组织3个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参加周期建设绩效考核,成绩优秀;申报获批江苏省教育厅“十四五”首批高校国际合作重点平台和项目3项(包括“高性能纳米材料”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工业设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等);立项实施第五批海外学术伙伴计划项目4项。
加强项目管理。组织学院提交2020年部级国合基地和国家外国专家项目成果总结,并向科技部申报2021年度国家外国专家项目31项。我校被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涉外管理研究委员会评为“2020年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产出合作成果。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持续推进国际交流,主办国际会议5个,线上引智开展国际交流合作86人次,今年统计2020年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国际合作论文511篇(占比24%)。为致力于中外合作且业绩突出的外籍专家申报各级政府友谊奖,其中化工学院白俄罗斯专家罗加乔夫院士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材料学院德国专家哈恩院士荣获“江苏友谊奖”。
三是以师生需求为导向,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拓展海外合作高校资源,与英国华威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等6所高水平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新增2项高质量联合培养项目。
联合教务处、研究生院开设28门线上国际课程,邀请海外知名高校优秀外籍教师全英文讲授专业课程。联合教务处启动国际实验班建设,制定实施方案。
联合教务处、化工学院与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设立1+4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成立南京理工大学-门捷列夫化工国际创新实验班,9月完成首届招生开班。
邀请多个国际组织官员来校交流、讲座,成功推荐4名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
依托我校申报的江苏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建设方案获得江苏省知识产权局、江苏省教育厅同意并启动建设,该学院将整合全省知识产权科教资源,培养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
组织开展管理干部国际化能力培训。在春季学期组织开设了英语口语培训,提升管理人员英语沟通能力。暑期联合英国华威大学举办了国际化能力提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对于英国高等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四是以全球合作为纽带,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孔子学院运行良好。5月,根据当地疫情形势孔子学院由线上转为线下教学,组织、参加了多项中国文化活动。6月,2名学生参加第十四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白俄罗斯赛区选拔赛,分别获选拔赛第一名和第六名的好成绩。
推进国别研究和智库建设。白俄罗斯研究中心于6月召开“新形势下国别与区域研究”高层研讨会;中东欧研究中心先后向政府部门报送咨政建言十余篇,充分发挥国际智库的咨政作用。整合现有3个国别研究中心,成立南京理工大学欧亚研究院,在国别研究、智库建设方面形成合力。
举办2021中国航天日活动之微纳卫星科技成果展。邀请外交部、国家航天局,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十余个驻华使领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代表50余人来校,展示学校航天科技最新研究成果,为我校与国外航天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
我校作为中国代表团技术支撑单位,向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提交《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试验和标准手册》并获采纳,成为中国被联合国采纳的第一个爆炸品标准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