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大国重器,以奋斗成之

2019-10-23来源:《新华日报》作者:杨频萍 王拓审核人:编辑:崔玉萌阅读:2079

今年6月,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实现首次海上发射。国庆阅兵,直升机组合惊艳亮相天安门。这些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精尖制造,是国家工业实力、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当大国重器逐梦苍穹时,背后有一群人接力奋斗的身影,其中两位航空航天人,近期曾先后回到母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对青年人说说自己的故事。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总指挥李同玉:“做航天事业,对成功要怀有敬畏感”

“从距离岸边200多公里的发射点返回陆地时,手机刚恢复通讯信号就收到了几百条消息,母校的很多同学和老师都向我发来祝贺。”近日,在南京理工大学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该校78级校友、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总指挥李同玉与师生们分享了今年6月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实现首次海上发射的故事。

火箭在空间站建设、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以及科学实验、军事航天建设、民商卫星发射等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火箭虽是在天上飞的,但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地面完成的。” 今年是李同玉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的第30个年头,他说,点火前的所有地面工作容不得一丝差错。

李同玉曾在任务指挥中心转播台前亲眼目睹了一次“星箭俱毁”。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执行首飞,将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所属的一颗商业通信卫星送入轨道。此次发射是长三乙运载火箭首次发射重达4吨的通信卫星,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使节受邀在美国观看发射直播。然而点火起飞后约2秒,火箭飞行姿态便出现异常,约22秒后,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

这次失败在李同玉心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自此之后,每一次发射前,尽管已经通过无数次计算、模拟轨道运行,排除了一切可能的差错,他的手心仍会紧张到出汗,“做航天事业不仅需要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更要对成功怀有敬畏感,不要做令自己后悔的事。”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黄海海域实施发射,成功将7颗卫星送入约600公里高度的圆轨道,填补了中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空白,为中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型发射模式。谈及此次海上首秀,李同玉说,以往在陆地上发射火箭,是以光缆连接后端设备与点火系统进行控制,但海上发射则要求发射船与保障船之间通过无线进行测量、发射及控制。“除此之外,如何解决船身晃动给出筒过程带来的影响,如何在海上没有稳定参照系的情况下实现精准定位定向,都是海上发射带来的挑战。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准备,进行了不计其数的地面验证、仿真计算,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实现了首次远距离无线测发控等多项创新,这背后凝结着集体的智慧和汗水。”

本科毕业后,他在湖南一家兵工厂从事了4年工艺设计工作。1986年,李同玉再次回到母校攻读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火箭事业发展的先驱金家骏教授。

跟随早已年过花甲的金老先生求学时,金老先生严谨的科研作风,谦和的为人品性对李同玉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事航天工作的这些年,李同玉见证了中国火箭从“时不时掉下来”到今天发射频次、成功率和运载能力达到世界前列的历程。“中国航天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党和国家的支持,靠全国人民的关心关注,也要靠航天人的热情和创造力”。

……

《新华日报》2019年10月23日第17版


链接地址:http://xh.xhby.net/mp3/pc/c/201910/23/c699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