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国际聚电解质大会”在上海举办

2021-06-25来源:化工学院作者:陈怀玲审核人:贾旭编辑:葛玲玲阅读:1919

6月21日-6月22日,第13届国际聚电解质会议(ISP 2021)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举办召开,大会由华东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共同主办。承办单位为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等,协办单位和企业有江苏富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绿色能源化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新疆兵团材料化学工程研究中心等。会议主题是聚电解质理论与应用,围绕聚电解质-带电荷水溶性高分子展开。

由于疫情影响,国外专家安排在线报告,国内专家现场参会。开、闭幕式分别于21日上午与22日下午举办,21日下午和22上午设置两个平行分会场。其中参会的相关领域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代表超过100人,参与校企单位超过20所,共安排主题报告5位,邀请报告8位,口头报告20余位,墙报22位。

会议以多种形式开展学术交流,包括:线上线下直播会议,主题报告线上线下顺序进行,会议期间两晚有线上Zoom会议交流讨论等形式;会议录像在网上保留到7月9日(网址:https://isp2020.ecust.edu.cn/video.html,验证码:210621),与会者可以继续参与线上讨论交流。


21日上午9点,开幕式在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礼堂举行,由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国际聚电解质大会组委会委员郭旭虹教授主持;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辛忠教授致辞。

辛忠校长在介绍华东理工大学历史的同时,也着重向与会者介绍了--国际聚电解质会议,是国际聚电解质协会组织(由全球从事有关聚电解质-带电荷水溶性高分子研究的科学家自发组成的非盈利性学术团体,创始于1995年)的传统学术会议。第一届大会于1995年在德国召开。三年后在瑞典召开第二届大会,此后每两年举行一次,此次会议是第二次(第一次于2010年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在亚洲召开。

线上,华东理工大学常聘教授(欧洲荷科学院院士)马丁参与互动。他说,20多年来,高分子聚电解质领域取得了许多的新发展,也给(全世界)带来了新的活力。马丁也祝贺这次大会在上海召开。东京大学Kazunori Kataoka教授、华东理工大学赵双良教授、芝加哥大学Matthew Tirrell教授,分别就聚粒子复合物胶束囊泡在纳米医疗中探测检测癌细胞的应用、纳米水凝胶粒子在细胞膜表面穿透的动力学化学效应、聚电解质胶束的结构和性能做了大会主题报告。


下午及次日上午,大会举办了两个分会场,其中一个分会场为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主办,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和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江苏化学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 南京水处理工程中心共同承办。来自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所的著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者们,共进行了4场邀请报告和11场口头报告。

我校张跃军教授作了题为《阳离子聚季铵盐合成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实例》的邀请报告,系统阐述了阳离子聚合物的分子量,阳离子单元结构和阳离子度等与其应用性能的关系。我校徐枭老师《共聚物抗体在Vimentin蛋白表面的吸附:疏水作用和静电相互总用的影响》报告,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了辅助共聚物抗体的方法。我校贾旭副教授《取代基对甲基烷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活性及其聚合物应用性能的影响》报告,结合量化计算研究不同取代基对甲基烷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物应用性能的影响。我校高啸老师《Nafion薄膜/铂界面的形态转变现象》,解释了燃料电池运行过程中温度-界面膜形态效应的产生和机制。我校陈婷婷和王永吉博士分别对《无机盐对P(DAC-AM)表观粘度的影响》和《PMAPTAC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热稳定性研究》做了口头报告。期间,代表们提问踊跃、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对本次会议做出一致好评。每场报告后,分会场主席为报告人颁发了报告证书。



22日下午,北海道大学龚剑萍教授和柏林自由大学Matthias Ballauff教授,分别就《动力学水凝胶》和《蛋白质和聚合物的相互作用》进行线上报告和提问交流。在颁奖典礼上,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的王永吉博士、符星琴博士和陈怀玲硕士研究生获优秀墙报奖。张跃军教授代表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伍振毅主任,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为做本次大会做简要发言总结,大会议程圆满结束。

本次会议的召开受到了诸多校企单位,聚电解质研究者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在超过30场线下报告和多场线上报告中,各位参会代表围绕聚电解质的理论与模拟、合成与表征及应用、组装与以及生物相容性等主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对研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聚电解质的实际应用等问题,提出了客观的、中肯的和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