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夜间可探测10公里外车辆 南理工学生团队夜视成像技术创造世界纪录
2023-04-13 22:07: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这是红外成像仪的一场革命。”4月13日下午,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2019级博士生、“光影流转”项目负责人王博文自豪地说道。

在4月9日结束的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王博文作为项目讲解人,展示大学生团队如何解决我国夜视成像技术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打造属于中国人的超高清红外夜视仪。最终,该项目斩获大赛冠军。

创造红外成像的“亿像素”世界纪录

“我们团队研制出的国际上首台基于计算成像原理的超高清红外热像仪,不仅大幅突破了红外成像器件的物理极限制约,而且打破了红外成像长达20年之久的‘百万像素’分辨率禁锢,创造了红外成像的‘亿像素’世界纪录。”王博文说。

除了创造世界纪录,核心部件国产化更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王博文告诉记者:“我们的核心部件全国产化,达到了‘全链路’自主可控。技术与产品将全面占据红外成像行业上游制高点,有力地推动我国军用夜视装备的更新换代与红外成像仪器产业的技术变革。”

谈及今后的应用场景,王博文举了一个例子:“目前在夜间成像环境下,只要温差在0.05℃以上,该技术就能精准地探测到10公里外的车辆,而目前国外的产品只能做到温差在1℃-2℃以上的水平。这是一个相差非常大的量级,所以我们坚信这项技术对于智能驾驶领域会带来一次全新的技术变革。”此外,计算成像将不断开拓人类认知的边界,从无人系统到手机摄影,从工业生产到广域监控,计算成像将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围绕夜视眼、智能眼、千里眼三大方向进行应用探索,民用方向主要聚焦于手机摄影及广域安防领域,使光电成像系统能够看得更广、更清、更稳、更准、以及更智能。

突破封锁,走向世界最前列

事实上,从项目萌芽到落地,“光影流转”团队在计算光电成像探测的路上已经走了5年之久。“在我们成立初期,核心技术原理的突破、核心部件产品封锁的突破、自身角色转变的突破‘三座大山’摆在眼前,只能逐一攻克。”王博文说。

“由于夜视探测军事敏感性及探测器技术壁垒较高,具备核心技术的少数国家长期实行技术封锁甚至禁运,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多走一些看似的弯路。”王博文回忆,“对于初创团队来说,我们甚至会因为如何选用一款合适的电机而卡住1-2星期,但是这依旧是学习和突破的过程。国外越是封锁,我们越要突出重围,并且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因为长期的技术‍‍封锁,打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新一代超高清夜视仪,任重道远。“‍‍70年来,南理工的前辈们肩负着使命担当,历经三代人接续奋斗,在国际上创立了计算成像全新理论体系。‍‍而今我们传承前辈精神,历经5年之久,就是为了实现一个梦想,‍‍把红外计算成像从理论变成现实,把黑夜变成白天。”王博文说,“我们也足够幸运,不仅逐个击破,同时还实现了自主可控与极高性价比,我们也看到了国内的加工工艺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列,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信心与决心。”

“我坚信,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计算成像,定会为红外成像乃至光学影像学带来一场全新的技术变革,困难挑战固然存在,但未来机遇让我们信心满满!”王博文说。

“双创”教育显成效

“光影流转”团队的成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据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强介绍,学校作为隶属于工信部的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这次“光影流转”团队勇夺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就是学校双创教育成效的一次大检验。

新江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更好地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学校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和训练。

“我们有着完善的六大工作体系,包括课程建设体系、平台建设体系、孵化体系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科技前沿‘精选项目’,借力名师大家‘精育项目’,突出做到‘实操、实训、实练、实战’。”南京理工大学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赵茜坦言,让学生为了参赛而参赛,绝不是学校的目的。在参赛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引导更多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大潮,才是工作的初心。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国亚妮

标签:
责编:国亚妮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