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面面观】聚焦全链条标准,聚力高质量培养

2023-11-17来源:教务处 宣传部作者:裴钰鑫 曹佳音审核人:丁大志 卢晓云编辑:陈育凡阅读:12

【编者按】为迎接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党委宣传部与教务处共同策划并推出“本科教育面面观”系列报道,力图多维度地呈现我校近年来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举措与成效,立体化地展示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本科教学、人人重视本科教学、人人参与本科教学的良好氛围,并从南理工人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鲜活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激励广大教职员工为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更大力量。第二期推出《聚焦全链条标准,聚力高质量培养》。


近年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产业转型迭代升级等诸多因素叠加影响,“就业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翻开《南京理工大学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我们欣喜地发现,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南理工学子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截至2022年12月20日,学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3%,国防工信就业比率超过70%;连续8年,本科生深造率超过50%。

高深造率、高就业率的背后,是学校始终坚持的质量立校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是完善的人才培养全链条质量标准体系和保障体系。

质量立校,理念先行

近年来,学校始终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实施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推动“强基拓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学校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把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学校召开本科教学教学工作会议

2012年,学校出台《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质量立校,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机制”。

2017年,学校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学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优质资源和全方位服务”的质量发展理念。

2019年,学校进一步出台并实施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切实落实“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推动质量体系完善,构建并形成过程管理、监测预警、质量评估、反馈决策的持续改进机制。

2020年,学校启动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以“全面推进一流本科建设”为主题,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打造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十四五”规划中将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卓越计划”作为学校六大重点任务之一,“一流”“精英”“卓越”始终体现学校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并强调“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2022年,学校将质量保障写入《南京理工大学章程》,明确“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相关制度文件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学校研究形成了与“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和“创新型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本科教育教学的思路举措,树立了“学为中心、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质量保障理念,质量文化在学校立地生根,激励广大南理工人自觉践行追求卓越的质量意识和争创一流的质量标准。

以本为本,对标建标

为了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围绕“工程精英、社会中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求等各类国家质量标准为依据,围绕人才培养全链条、教育教学各环节设立质量标准,并根据高等教育发展、教学改革实际、质量监控反馈等对各项标准不断加以改进,逐步形成符合学校定位的一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学校人才培养全链条质量标准

该质量标准涵盖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地的整体布局和举措,贯穿了“招生—培养—毕业”的全过程,兼顾全局性和可操作性。其中——

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校在招生工作中逐步形成“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学者主动”的工作格局,实施招生“三百计划”(百名教授、百所中学、百场讲座),依托钱学森学院、鼎新班等吸引高层次生源,探索实施提前批次招收兵器类专业学生、“军工专业专项计划”等,选拔一批有志于服务国防和工信的优秀生源,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本科招生“三百计划”

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学校按照“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考试考核”层层传导逻辑关系,强调所有教学环节均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了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毕业设计、教师教学、学习学业等近50项质量标准,连续十年发布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白皮书,严把培养过程质量。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毕业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实行学业警示制度、退学试读制度,严把毕业审核标准和学位审核标准,升学率、毕业率稳步提升,保障毕业出口质量。同步推动提升学生就业质量,连续20年开展“国防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精准服务,对接国防行业和工信领域,持续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实现学生更高质量就业。

学校连续20年开展“国防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发挥全链条质量标准的基准、导向、诊断等作用,教育教学质量建设进入良性循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整招生专业和规模;结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完善培养过程,提高培养质量;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质量保障,环环联动

除了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学校还构建了四维联动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质量管理可行可控。

四维联动质量保障机制

学校、学院、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做为质量保障机制的四个主体,通过决策与管理、制标与执行、监督与评价、反馈与改进四维联动,促进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合力育人,形成全过程质量保障机制。

决策与管理机制保障顶层设计科学。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校长主管本科教学,通过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强化决策与管理,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着力构建具有南理工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综合改革方案、“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规划,在教学科研机构年度办学水平目标监测中单列本科人才培养模块,发布本科生培养KPI核算指标,引导学院积极投入本科教学,KPI核算、绩效津贴分配向本科教学倾斜,进一步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

学校专题研讨一流本科人才培养

制标与执行机制保障标准落地落实。通过科学决策,形成学校、学院、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四个层次的标准与制度,层层联动、逐级传导,形成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学校确定人才培养总体定位和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建立校级层面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学院根据学校要求每四年一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教学体系,严格教学管理;专业根据专业国家标准和学校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新知识能力矩阵,落实课程教学安排;基层教学组织覆盖全部教学单位、全体专任教师,将学校教学改革理念和质量标准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全面提升教师的质量意识和教学能力水平。

“名师工作室”活动

监督与评价机制保障管理过程可控。学校实施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校长接待日制度、本科教学工作例会制度等,强化质量信息反馈;开展期中教学检查、教学质量月、期末巡考、本科教学工作年终考核等,加强过程性监督;定期面向全部专业开展专业发展潜力评估,提升专业建设内涵;组织符合条件的专业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每年对主要基础课开展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定期开展各类课程评估,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每学期面向全部课程及任课教师开展学生评教、评课,以四年为一个周期对全体任课教师开展“四位一体”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实施教学督导制度

反馈与改进机制保障质量持续提升。建立内部外部相结合的质量信息反馈闭环,根据学生评教、四位一体教学评价、本科教学年终考核等内部评价结果,以及CCSS学情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第三方专业评估等外部评价结果,每年发布《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CCSS学情调查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白皮书》《专业发展潜力评估报告》《专业AI分析报告》等系列报告。根据报告反馈实施持续改进,促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等。

本科培养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撑。未来,学校将继续优化一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保障体系,形成多主体协同联动的良好生态,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