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深刻阐释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党委宣传部刊发“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系列报道,宣传我校教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甘为人梯、躬耕教坛,守好讲台主阵地的教育故事,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忠诚奉献、潜心治学,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第二期推出《苏铓: “小”课程,也可有“大”作为》。
初上讲台,她是一名不怎么被学生“理会”的新手老师。现在,她可以用略带一点点“骄傲”而又调侃的语气说,我们的课程和团队现在可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呢。在被誉为高校教师“奥林匹克”盛会的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她领衔的《网络编程技术》课程团队荣获新工科副高组一等奖,实现我校在此项赛事中的新突破。她,就是我校计算机学院苏铓副教授。
苏老师最初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开始参加学院教学竞赛,却没想到,自此开启了她与各级教学竞赛结缘的大门。2016年,怀孕6个多月的苏老师备赛学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她上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只有一个学分,章节短、内容少,苏老师从中选取了网络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述。首次参赛的她心里猜测肯定无缘校赛,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却没想到获得了学校讲课竞赛一等奖。
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收获大奖,更加坚定了苏老师把课上好的决心。她说,参加教创赛的课程并不一定是国家级一流课程,就拿自己主讲的这门《网络编程技术》课程来举例,这是一门只有两个学分的“小”课。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最核心的是要把课讲好,“小”课程讲好了,一样可以有“大”作为。
从教8年来,苏老师及团队成员付安民、陆建峰、张功萱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在多项省部级、校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并主持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项、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1项、相关校级课程建设项目累计20余项。
上好一门课,要经过日复一日的精心“打磨”
2015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苏老师,给同学们讲授《计算机导论》课程。备课过程中,她反复收听、观看他资深教师讲授的微课,再把课程内容凝练成45分钟的讲稿,背诵下来。
第一次上课很紧张。她带了一份完整的讲稿放在桌子上,每一部分用时多少都进行了严格标注。如果我讲错了,学生会怎么看我?学生问的问题我不会回答,该怎么办?给学生准备了那么多内容,他们不喜欢怎么办?这些都是她心里曾经无数次蹦出来的小问号,这种紧张感一直持续到学期末。
苏老师说,如果说现在自己在课堂上找到了一些掌控时间的感觉,那完全是通过整整一个学年精心“打磨”的结果。
2017年,苏老师接手《网络编程技术》课程。看到课程内容和PPT里面大量的函数和接口,苏老师有了畏难情绪。她说,我自己也上过这种课,老师如果只是读PPT的话,学生听下来很痛苦,因为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观念,他们很难理解这个函数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这么复杂?她开始了第一次尝试,让同学们走上讲台,每人领学半页PPT,她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参与度高了,上课氛围好了。
后来,苏老师建了QQ群,方便学生随时提问。到学期末,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业水平,苏老师拿出10个题目给大家选择作课程作业。她本以为同学们会选那些比较前沿的题目,结果大家都趋之若鹜地去选择简单题目。她总结说,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激情没有调动起来,积极性不够,或者是能力上还达不到,无法顺利完成。通过这件事,她意识到要给题目做分级,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题目。难度分级之后,学生更加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作业。
要创新,先要懂得如何“取舍”
2021年,苏老师参加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用她自己的话说,当时的想法很零碎,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次小小的尝试。
2022年,苏老师参加第二届大赛,把之前的材料完全推翻,另起炉灶。当她再度空手而归的时候,她失落地以为,这次参赛给自己带来的只有损失。备赛从2021年10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2022年5月份,凌晨一两点钟睡觉成了家常便饭。期间,备赛占据了她课余绝大部分时间,陪伴正在上幼儿园中班的女儿的时间大幅缩水。有一阵子,苏老师收到幼儿园老师发来的短信息,说孩子有些沮丧,她说妈妈很忙,没有时间陪自己。对于家庭,对于孩子,她感觉亏欠了太多。
2023年,苏老师第三次参赛。从2022年9月递交申请,10月提交报告,直到正式比赛前,25页的创新报告反反复复改了不下10个版本,从素材内容、呈现方式、创新策略都做了颠覆性的改动。当她拿出自己精心准备、反复修改、自我感觉颇为良好的25页创新报告时,国家级教学名师钟秦老师的评价让她备受打击。他说,你做了很多东西,但是却并不出色。哪些是你有、而别人没有的东西?你的创新点在哪里?
她迷茫了许久,她也不知道自己的创新点在哪。沉思许久,她意识到,这是一个创新比赛,而不是简单地把课程建设起来呈现给大家。
苏老师说,要创新,先要下得去手。怎么下手?就是要舍得动,舍得丢弃。她说,一提到创新,大家会觉得要有很多新东西才叫创新,其实只要抓住一点就足够了,但是一定要讲透。拿种花来打比方,她说,种很多花,不如专心种一盆花。
千呼万唤始出来:以实战解决课程的所有问题
第三届教创赛比赛前一天,苏老师最终完成了对《网络编程技术》创新报告“创新点”的提炼,那就是:以实战解决课程的所有问题。
在每年《网络编程技术》的第一节课,苏铓老师都会进行课程概况说明,她告诉同学们:“作为一门只有两个学分的专业课,不可能在知识上涵盖网络编程技术的方方面面,大家要看到这些知识背后的逻辑、思维甚至哲学。”
教学创新源于日常教学。苏老师以“网络编程开源实战项目”驱动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内容“多模块协同”、教学资源“多信号触发”、教学方法“多层次传输”、考核方式“多链路融合”,课程思政融会贯通,循环反馈、持续改进,实现“知识-能力-思维-素养”的阶梯性课程目标。
在课程内容的呈现上,苏老师大胆地在课上采用了项目化,这不是在基础知识讲完后做小项目,而是直接做大项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同学们一步一步分析解决方案,学习方案中的技术要点,项目做完了,知识点也学会了。
在苏老师的课堂中,不仅有线下知识重点的探究,更有线上线下混合的“代码阅读与思维凝练”“技术调研与深度思考”“工程实现与归纳总结”等丰富的研讨活动和“小组分工研发与展示”“红蓝对抗”等课堂实践环节,让同学们沉浸式体验网络编程的乐趣。
她说,要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甚至是出海的方法。她基于“身边需求、热点事件”,以类比推理设计教学细节,将抽象网络全栈逻辑具象化,进一步拓展到凝练思维,塑造价值引领,升华类比案例,构成知识闭环。例如,以国庆阅兵中装甲兵高效上车类比全栈网络数据包自动化解析,凝练无格式二进制数据解析的一般方法,拓展到自主芯片研发,该案例于2022 年作为教育部产学研育人项目展示案例。
对标“创新思维”和“发展素养”目标,以科研实践、企业实习、创客空间、竞赛实战延展课程效能,激发学生将课程知识内化带到校外,提升学习内驱力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改革至今,学生学习效果、网络编程高阶思维能力、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学生将课程所学应用到科研训练和就业深造中,表现优异,实现了“从专业到产业、从教学到科研”的平滑过渡。
越来越多的同学投身于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斩获国际、国内竞赛奖励20余项。其中,2022年王尚等同学获“国际木马探测挑战赛”(学术旗舰赛事)国际亚军、许悦玥获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大赛一等奖、丁纬佳获第五届全国密码技术竞赛一等奖。2023年,张兆博等同学发现的路由器相关协议漏洞被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认定为高危原创漏洞。
在学生眼中,她既是严师,也是益友。苏老师常对学生说:“无论前方怎样,我都会和大家一起面对课程的困难、生活的困难,还有未来未知的困难,脚踏实地地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主动地迎接无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