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党委宣传部与教务处共同策划并推出“本科教育面面观”系列报道,力图多维度地呈现我校近年来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举措与成效,立体化地展示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本科教学、人人重视本科教学、人人参与本科教学的良好氛围,并从南理工人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鲜活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激励广大教职员工为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更大力量。第一期推出《以思政教育新突破构建育人新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南理工近年来因势利导打造生动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探索特色课程思政,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突破构建起“大思政课”育人的新格局。
“四引体系”推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围绕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学校以“四引体系”作为思政教育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抓手。所谓“四引体系”:一是强化思想引航。先后制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着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不断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能,将思政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
二是坚持实践引导。注重在重大科研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教育人、培养人,以全国“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赛事为牵引,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围绕课堂教学制定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方案,促进学生了解国情社情。
三是注重典型引路。通过邀请“时代楷模”等模范先进人物进校宣讲,深度挖掘“最美奋斗者”王泽山院士潜心钻研、报效祖国的先进事迹和献身精神,组织开展向王泽山同志学习活动,凝聚师生崇高价值追求。连续15年开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让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育身边的人,不断激发全校师生干事创业的热情。
王泽山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学生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
四是树立品牌引领。学校连续20年开展的大学生党员“百时奉献”实践教育活动先后获教育部高校文化育人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连续20年开展的“国防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社会成效显著,央视新闻频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此外,在全国率先启动的“暖心饭卡”项目也获得了《人民日报》头版的点赞。
大学生党员“百时奉献”实践教育活动
“国防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三个持续”彰显思政教育建设成效
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的国防重点高校,南理工聚焦“军工底色、工信特色”,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建设成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师资队伍持续提升。教之本在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截至目前,我校思政课专任教师人数增加到63人,师资增长比居全校首位。其中,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2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25人,近50%的专任教师获评省部级及以上人才项目或荣誉称号。需要指出的是,依托“新教师准入培训”制度、“紫金教学论坛”及学院的“郁文讲坛”“紫金·思享汇”等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名师携手”机制,推动思政课教师常态化、体系化培训,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
二是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加速器。学校为此大力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自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推行“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课堂模式,将教学班人数规模从150人以上下降到100人以下;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又实施课程考核改革,弱化笔试成绩,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据此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兵工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历史、人民兵工精神以及校史等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伴随着教学质量的提升,思政课评教成绩在全校各门课程中居于领先地位。
在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同时,学校还以一盘棋统筹“大思政课”,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通过与南京市教育局、玄武区教育局深度合作,牵头成立南京市首家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以“合作”发挥“合力”,切实增强了各学段思政课育人的融贯性,取得了一定社会影响。
三是教学成果持续涌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全省共15家)、江苏高校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获评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各1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人次在江苏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二等奖;思政课教师徐彦秋主讲的《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伟大的渡江战役精神》微视频,获评中宣部理论局“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成为江苏省教育系统和全国省级共青团系统中唯一的获奖项目;思政课教师叶铭主讲《南昌起义的政治启示》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成为工信部高校中唯一入选者。此外,完成了“人民兵工史料库”和“兵器中国”课程思政资源库项目建设,为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奠定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入选江苏省首批一流课程
“四大范式”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品牌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深刻领会和把握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学校制定出台了《南京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以具有南理工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而“四大范式”便是其中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品牌的重要举措。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会
以“递进式”课程思政改革,强化整体联动,完善体系模式。围绕打造具有军工底色和工信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学校构建起校党委统筹指导、院党委有序推进、系党支部具体落实的“三级递进模式”;实施了思政教育“要点进大纲、案例进课堂、教师进团队、成效进评价”的“四进改革方案”。此外,以弘扬“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精神贯穿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形成以思政课为核心,“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全覆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整体联动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以“浸润式”课程思政教学,擦亮军工底色,提升课程质量。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抓手,强化思政有机融入,覆盖全部课程类型,立项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2门;以探索专业思政建设,凝练专业思政核心要素,形成专业课程与专业思政核心要素的映射矩阵,立项建设相关项目11项,其中机械工程获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学校也成为首批江苏省10所课程思政示范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有3门课程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课程获评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入选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以“联盟式”课程思政平台构建,推动高端融合,彰显辐射效应。2021年5月16日,学校牵头成立了“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形成了以军工类特色专业为纽带的跨校、跨区域课程思政建设大平台。以联盟为载体,通过举办联盟课程思政建设交流会、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会和专业类课程思政研讨会,开设“走进大国重器,传承中国精神”的联盟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课专题,推出“联盟高校共授一门课”系列活动,有效实现联盟高校校际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共享、思政案例融通互促、教学效果提质增效。
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成立
“联盟高校共授一门课”系列活动
以“典范式”课程思政引领,实现协同育人,打造育人品牌。通过邀请名师、名家协力打造了一批具有校本特色、学科专业优势的课程思政典范课程;上线《兵器中国》国防通识教育系列课程,深入挖掘学校办学70年来的红色资源,用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理论与实景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走近大国重器;应兵器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指委邀请,学校两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武器装备概论》和《数字逻辑电路》,为全国普通高校兵器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训,推广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成为学校一张兼具特色与影响力的教育名片。此外,通过打造《舞动的中国龙》《中国烟火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弹药学》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矫正社会工作》《民俗调研与乡村创意》等国家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打通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育人成效显著。
打造“兵器中国”“兵器美学”等课程思政典范课程 7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夯理想信念之基,铸立德树人之魂。南理工正在以自身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与育人新格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