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南京理工大学重要新闻

2023-01-02来源:宣传部作者:宗和审核人:李涛编辑:李英阅读:7127

编者按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这一年,南京理工大学始终以“强大国防,繁荣祖国”为己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构建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了南理工智慧和力量!

为了全面回顾2022年南京理工大学建设发展重大成就,进一步激励广大师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奋斗成就美好未来,党委宣传部整理了“2022年南京理工大学重要新闻”,并广泛征求了相关职能部门建议和师生代表意见,现予以发布。

让我们再次回首2022,带着自信与力量,携手走进2023!

1.南理工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汇聚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力量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我校师生第一时间集中收看大会开幕实况直播并展开热议。

学校师生集中收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盛况

2022年,学校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宣讲,通过开展主题升旗仪式、南京理工大学发展成就展、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等师生广泛参与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全校上下“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的浓厚氛围,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服务支撑“两个强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凝聚了磅礴力量。


2.南理工全面推进党建与业务深融互促,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党建品牌项目

6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名单,我校自动化学院党委入选“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系教师党支部、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入选“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学校党委入选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党委获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机械工程学院火炮工程系教师党支部等22个基层支部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我校也连续8年获评全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

学校召开党建“双创”成果展示暨工作推进会

以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为契机,学校党委近年来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党建与业务深融互促,党建品牌特色鲜明。各基层党组织认真落实党建“双创”建设要求,结合校级“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和基层党建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持续输出好的经验做法,探索了一系列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打造出“四点三全”融合工作法、“金兰奖”红色舞台剧等一系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特色品牌项目,进一步夯实了基层战斗堡垒,增强了凝聚力战斗力。


3.南理工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聚多方优势,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9月17日,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南京市人民政府和南京理工大学三方共建的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揭牌成立仪式在学校科技会堂举行。学校党委书记张骏,校长付梦印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院长陆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监徐少俊,秦淮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金超共同为微电子学院揭牌。

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揭牌成立仪式

同日,南理工·秦淮数字经济创新湾举行揭牌仪式。学校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基础上扩展建设南理工·秦淮数字经济创新湾,以“聚力数字经济新赛道 共建数字产业新高地”为主题,合力推动“校地融合、共建共享、共促发展”。

成立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是我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布局新兴领域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将面向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持续聚焦培养集成电路与微电子领域科技英才,为加速解决我国集成电路“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有力支撑“中国芯”的研制提供更多科技与人才保障。


4.南理工新增22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一流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6月,我校22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至此,我校共有3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流专业建设点覆盖学校所有学科门类。

学校共有3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今年,自动化学院吴晓蓓教授牵头申报的“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王建新教授牵头申报的“电工电子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先后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我校荣获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扎实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持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做强基础学科专业、转型升级传统专业、推进专业交叉融合、探索培育新兴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5.南理工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我校获批各类项目共计182项,较去年同期增长21%,其中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7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4项,专项项目1项。最为重要的是,学校首次获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研究团队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以及立项总数持续攀升。

2022年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

在今年举行的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校共有31个项目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其中4个项目荣获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个项目荣获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瞄准陆海空天信领域前沿不断探索,引导教师围绕基础研究开展原始创新,通过持续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激发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潜力和活力,推出了更多国内外领先、能够填补空白的原创性成果。


6.南理工控制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成绩喜人

2月,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我校自动化学院徐胜元教授带领的“控制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成功入选。至此,我校已有两个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控制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近年来,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始终保持良好势头。学校提前谋划、定向培育,结合国家、地方各类人才项目申报推荐工作,充分考虑学科发展规划、个人发展方向,依托科研大团队,持续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校杨秀敏院士荣获2022年光华工程科技奖,校友卢柯院士荣获2022年富兰克林·梅尔奖。2022年新增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入选者135人,新增江苏省创新团队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入选者32人。


7.南理工聚焦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举办机械系统动力学国际活动周和“材料交叉前沿论坛暨中国工程院项目咨询会”

8月24日至27日,我校主办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国际活动周活动通过线下线上同步举行。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29位院士,13位国际学会主席,15位国际刊物主编等两千余名科学家、工程专家和学者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围绕“提升机械系统动力学水平,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及工业进步”主题,就机械系统动力学相关重大战略技术与前沿科学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地交流与研讨。

学校举办机械系统动力学国际活动周

10月31日至11月2日,学校举办“材料交叉前沿论坛暨中国工程院项目咨询会”。会上,25位两院院士围绕“材料交叉前沿”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还围绕项目研究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为后续研究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咨询建议。

学校举办“材料交叉前沿论坛暨中国工程院项目咨询会”

学校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多学科交叉,强化学术交流,在基础前沿领域前瞻部署,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贡献南理工智慧和力量。


8.南理工智能焊接与高效增材技术中心正式运行,高端装备创新平台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5月,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首个入驻重大创新平台——智能焊接与高效增材技术中心完成设备安装调试,正式挂牌运行。该中心由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克鸿教授领衔,以智能增材与先进焊接技术团队为核心,致力于多维异质异构高性能构件整体制造技术研究。目前该平台自主研发的国际首台四立柱四机器人智能复合增材装备已投用,具备10米级多金属一体化高超性能构件整体成形能力,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智能焊接与高效增材技术中心的正式运行,标志着创新港建设开启新篇章。创新港依托学校国防科技创新优势,通过深化校地融合,引入行业创新资源,更好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目前,学校复杂装备系统动力学前沿科学中心、智能制造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筹建)、智能HS与防护技术JS科研重点实验室及江苏省高端制造装备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创新平台全面启动建设,和平重工、北方华安、西北工业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研发中心实现入驻运行,创新港高端装备创新平台集群效应已初步显现,助力学校建设高质量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

南理工智能焊接与高效增材技术中心正式运行        南理工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


9.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南理工星”正式命名发布

今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530739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理工星”(该编号具有特殊意义,53代表学校1953年建校,739谐音“齐山久”,象征着南京理工大学由“哈军工”启程近70年的辉煌历程以及南理工人对学校的感情如巍巍山峰永久屹立)。浩瀚的宇宙星空中从此有了一颗以“南理工”命名的小行星!

“南理工星”正式命名发布

小行星命名是宇宙星空中唯一可由发现者提出命名,并能得到世界公认的新天体命名,具有国际性、永久性和不可更改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南理工星”成功命名,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办学成就的肯定。

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先后培养了以崔向群院士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天文学者,并与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自主研发的多项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天文领域。朱日宏团队研发的动态干涉仪助力郭守敬望远镜的研制、陈钱团队研发的宽带分子转动光谱仪用于探测深空生命、廖文和团队聚焦小天体轨道探测与微纳卫星技术,探索深空奥秘,越来越多南理工元素闪耀在广袤的天宇,闪耀星辰大海。


10.南理工学子在“互联网+”“挑战杯”大赛中获佳绩,双创教育改革开启新征程

3月,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揭榜挂帅”赛道擂主赛中,我校参赛项目在“揭榜挂帅”赛道中获得全国“擂主”(第一名)1项,并在主体赛中再获两项全国一等奖。至此,我校在本届“挑战杯”系列竞赛中共计获得全国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揭榜挂帅”全国擂主!15项获奖!我校学子在“挑战杯”大赛再创佳绩!

11月,我校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斩获金奖6项,其中主赛道金奖5项(全国第二,江苏省第一),红旅赛道金奖1项;共获得银奖6项,其中主赛道1项、国际项目5项;共获得铜奖12项,均为国际项目。

6金6银12铜!四大突破!“互联网+”大赛,南理工再创佳绩!

今年,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近年来,学校立足“四新”建设,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秉承“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的教育理念,形成了本研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良性互动,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敢闯会创”的工程精英和社会中坚。


11.南理工学子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三全育人成效凸显

4月,我校电光学院博士生卢林芃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11月,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阿尔曼江·铁木尔和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彭绍辉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卢林芃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阿尔曼江·铁木尔、彭绍辉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学校持续打造具有“军工底色、工信特色”思政育人体系,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典型做法获《光明日报》报道。今年,我校20个项目获教育部首批就业育人项目立项。2个项目分别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和研究文库。化学与化工学院学生周沁怡登上《人民日报》“2020—2021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李天意连续五年为同学们义务讲解《高等数学》的故事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主流媒体报道,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点赞。


12.南理工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与门捷列夫化工大学联合创建国际创新实验班,一流国际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9月14日,学校举办“南京理工大学——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国际创新实验班赴俄行前座谈会。学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国际创新实验班同学深入交流,校长付梦印院士深情寄语,希望同学们充分展现南理工学子和新时代中国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传播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

“南京理工大学——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国际创新实验班合影

 “南京理工大学—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国际创新实验班旨在强强合作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分子材料领域拔尖创新领军型人才,是学校在国际人才培养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为“培养杰出人才,打造国之重器”添劲蓄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人才力量。学校为实验班专门制定培养方案,采用“1+4”双校园模式,整班成建制派出,设立专属教室,全程配备优秀学业导师,全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把握科技前沿、能够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拔尖创新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