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90后科研“后浪”掀起新技术大波澜之——深耕摩擦学,坚定不移做引领性科研

2020-06-11来源:新华日报作者:王拓审核人:陈泳华编辑:葛玲玲阅读:2555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翔是个年轻的90后,但“深耕”于材料摩擦学领域十年之久。

2010年,陈翔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同年保送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硕博连读。进入到这一领域,他觉得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导师的影响。“主要因为我的博士导师卢柯院士和韩忠研究员。”陈翔在中科院金属所攻读博士期间,第一个课题是“铜合金的耐磨性和亚表层微观结构的定量关系”。

“当时我内心是强烈拒绝的,因为摩擦学古老又冷门,早在1493年达·芬奇就已经开始了摩擦研究,这应该直接game over了吧。”陈翔说,他找卢老师聊过两次,想换到当时热门的纳米结构材料领域,但是卢老师都没同意。“卢老师悉心为我讲解选题的意义,让我沉下心来,我花了两年时间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学术论文,逐渐认识到这一领域的重要性。”

“韩忠老师见我在博士中期阶段课题遇到较大困难时,递给了我一块梯度纳米结构纯铜样品,经过了3年的不断努力,我们发现利用梯度纳米结构可以大幅降低铜和铜合金的干摩擦系数,相关结果发表在Science子刊。”陈翔说。

为了丰富自己的摩擦学研究框架,陈翔前往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Peter Gumbsch院士的摩擦模拟课题组进行深造,然后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和于利希电镜研究中心学习球差矫正电镜表征,这些对他今后研究的宽度和深度大有裨益。“这个领域一句话概括就是从材料科学角度研究材料摩擦过程中的结构化学演化及起源,为设计具备优异摩擦学特性的材料提供新原理和新方法。我相继发现了梯度纳米结构材料低摩擦特性以及材料在高速或低温摩擦下的表面变形机制,这些研究结果对提高工程材料能源效率与产品寿命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高端精密制造技术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卢老师对我说,科学研究需要讲好故事而不是追求文章数量,科学研究需要不断沉淀切不可急躁,要做引领性的工作而不是盲目跟风。”这让陈翔时不时畅想,“兴趣是最好的指引,不盲目追求热点,做出原创性的成果,力争做到各自研究领域的顶尖。我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对材料摩擦学非常感兴趣,希望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如高端轴承材料做出一定的贡献,从材料科学角度出发为材料摩擦学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借助高通量计算模拟和机器学习加速开发具备优异摩擦学特性的材料。”

2020年6月10日《新华日报》13版

http://xh.xhby.net/mp3/pc/c/202006/10/c78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