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心·聚力发展】专访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李强

2020-05-15来源:教务处作者:李强审核人:编辑:崔玉萌阅读:4202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学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和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击楫勇进在中流,站在接续奋斗的新起点,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征程,党委宣传部现策划推出“聚焦中心·聚力发展”系列专访,邀请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本单位落实年度主要工作、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及为“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具体举措作深度解读,从而充分体现各部门如何以更强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新力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记者:结合学校2020年主要工作安排,请谈一谈部门落实相关目标任务的计划举措。

李强:今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学校推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起步之年,教务处将全面贯彻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力争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020年,教务处将深入剖析新形势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共识、质量、改革”三个关键词,以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为中心,充分依靠学院和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以教学质量提升和科研转化教学为工作主线,围绕课程、课堂、实践等人才培养的最基础环节,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彰显南理工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教务处2020年工作思路

组织召开“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根本遵循,围绕“立德树人,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一流本科建设”主题,按照“对标一流、聚焦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紧紧抓住思政、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几个关键要素,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围绕促进教师乐教、善教以及学生爱学、会学的核心问题充分进行研讨,使全校师生对学校一流本科建设的目标、内涵、举措形成共识,为凝心聚力全面实施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奠定坚实基础,以教育教学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发展。

“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

强化教与学的过程监控与管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力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着力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严格执行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目标—标准—运行—控制—反馈—改进”的完整闭环系统,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保障。将教学质量监控核心指标内化为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建设要求,探索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出台相应实施管理办法,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夯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健全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出台学生、教师、同行专家、督导(领导)“四位一体”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制定加大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结果在教师职称/职级晋升、岗位聘用、评优评奖等权重的措施。

促进科研和教学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和科研优势,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教深度融合,启动项目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计划,推动科研成果进课程、进课堂、进实践环节,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维空间融通开放,将学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依托钱学森学院,着力构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特区,探索化学、力学等基础学科与优势学科相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江阴校区为载体,探索构建科教、产教“双链融合”的新工科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记者:处在全力实现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的关键起步阶段,请谈一谈如何统筹推进防疫工作与事业改革发展。

李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本科教育教学发展与改革来说,是一次严峻挑战,更是一次重要契机。本着对师生、家长和社会高度负责的办学责任感,教务处深入贯彻学校党委的工作部署,积极应对、主动求变,按照“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原则,有序开展本科在线教学,持续推进在线课程质量建设,以疫情防控为契机推动传统教学和管理模式改革。

应对挑战:全面保障本科在线教学有序开展

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学校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讨论,出台《延期返校期间本科教学工作方案》等系列通知文件,组织教师在线教学培训,指导学生熟悉在线教学环境,全力保障教学平稳运行。自2月24日线上开学以来,在线开设课程978门、1710门次,授课教师1013人,上课学生794354人次。

在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本科教学安排的同时,学校面向校内外学子和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由国家级教学名师讲授的《电路》《化工原理》《武器装备概论学》等60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全社会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贡献南理工力量。遴选出首批13门全英文在线开放课,其中3门在教育部在线教学国际平台——爱课程国际版首批上线,向全球学习者免费开放。

疫情防控期间本科教学工作时间线

受众广、好评多的在线课程

化危为机:持续推进在线课程质量建设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务处把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生动实践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进一步聚焦培养目标,持续加强基础课程和在线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更大程度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

一是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申报为着力点,鼓励和支持学院主动作为,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特别强调在线课程建设和质量把控,持续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在线“金课”,争取更多课程进入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申报

二是以教师讲课竞赛为牵引,引导教师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注重课程内涵和质量提升,全面梳理课程教学内容,变革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穿插包括小习题、弹幕、举手、讨论、留言等在内的互动,提升网络条件下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方式向启发式、讨论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新模式。

教师讲课竞赛现场

三是以有力支撑在线教学为要求,完善现有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开放共享式的课程中心建设,打造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提升在线课程建设质量,推广优质在线课程应用,逐步实现主要基础课程和品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上线并被广泛使用。

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

主动求变:积极改变传统教学和管理模式

疫情前后,学校参与线上教学的教师比例从12.36%迅速提高至97.41%,老中青齐上阵,担当起一线“主播”,一定程度上掀起了崇尚教学的热潮,也促进教务处改变了教学管理模式。根据“学院(部、中心)自查为主,学校抽查为辅”的工作原则,开展线上教学检查工作,落实好在线教学的听、查课,理论课教学准备情况抽查等各项工作任务。校领导、校院两级督导持续跟踪课程的在线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教务处及相关学院。教务处定期汇总和分析线上教学运行总体数据、抽查听课、接受并处理师生咨询和投诉、组织问卷调查等,于线上开学后第一周和中期在全校范围内分别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工作的改进和调整,有效保障了本科在线教学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积极改变教学管理模式


记者:结合“十三五”以来学校发展情况,请谈一谈本单位牵头编制相关领域“十四五”规划的整体思路。

李强:“十三五”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致力于培养一大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国际视野,求真务实,能开拓创新、引领发展的工程精英和社会中坚,在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师能力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新增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增2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新增14个国家一流专业,本科生获省部级奖励累计7000余人次,毕业生升学出国(境)率在50%以上。

面对“十四五”发展战略机遇,教务处将继续巩固“学”为中心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确立与学校“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宗旨和“创新型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本科教育教学思想,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着力打造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学队伍和一流创新人才,以满足国家国防和“两个强国”战略需求为己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四五”规划思路图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从顶层设计层面夯实立德树人思想基础,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运行体系;从体制机制层面促进举措落实,切实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为牵引,打造一批如“兵器中国”的典范课程;整合校本资源,积极推进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弘扬独具特色的南理工军工文化。

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特色发展,打造与南理工优势学科群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优势专业群,夯实一流专业内涵建设。健全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同时对接国家、国防战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发展以学科交叉为特点的新工科、新理科和新文科专业,探索理工结合、医工结合、工工交叉的专业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建立科教融合的长效培养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优化教育教学资源。

立足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和“横向破壁、纵向贯通、分类分层”的原则,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质量建设;促进课程开放,开出足量多学科交叉课程,探索学分认定和转换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变革,逐步实现主要基础课程和品牌专业核心课程资源上线。全面推进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优化校内外实践资源建设,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健全教材选用与评价机制,扩大优秀教材产出,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打造一流教学队伍。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师引入、培养、管理、评价全过程,实现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全面提升。健全覆盖教师职业发展全周期的培训机制,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四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加大教学质量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级)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的权重。依托学院、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成长基地等,实现对教师的按需培训、分类培养,着力培养青年教学骨干。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探索大类培养的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细化本科生学业指导制、本科生导师制、完全学分制等实施细则,促成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和个性化发展。构建开放成熟的国际交流环境,面向优秀学生提供更多跨校、跨际交流机会,争取与世界前200位知名高校设立更多的联合培养项目,开启全英文专业教学模式,开设暑期国际课程,定制国(境)外学分研修项目等。完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和“素质发展学分与第二成绩单制度”,增设体美劳艺相关素质发展课程,坚持“高层次、重引导”原则,科学制定各类竞赛、活动目录,优化教育教学供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科教学其路漫漫,我们始终践行“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南理工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