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入选江苏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5-07-03来源:档案馆作者:李梦瑶、周荣审核人:宗士增编辑:陈育凡阅读:63

近日,省科协、省社科联、省科技厅、中科院南京分院、省国防科工办公布了2025年江苏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我校校史馆成功入选。

                               


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建成于1990年9月,2013年9月易址重建,场馆建筑面积2895平方米。我校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为校史馆题写馆名。校史馆分为序厅、主展厅(历史厅和成果厅)、人物专厅(祝榆生专题展厅)三个部分。从“献身”精神的校风内核到科研报国的创新实践,校史馆不仅是校史知识的殿堂,更是一座淬炼家国情怀与科学家精神的熔炉。

同时,校史馆以人物专题展览为情感纽带、沉浸式思政空间为育人载体、校史研究为学术基础,实现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深度对话。

以人物专题展览为载体,呈现科学家精神谱系。校史馆工作人员深耕馆藏校史资源,数年来,通过系统性策划将静态校史档案转化为动态教育及精神传播载体。成功推出“祝榆生生平纪念展览”、“不忘初心建伟功·肇创炮工立丰碑——纪念老院长孔从洲中将诞辰110周年展览”、“丹心铸魂育桃李·矢志长歌壮国威——王泽山院士教育与科研成果展”等人物专题展览。

构建沉浸式思政教育空间,创新科学家精神传播范式。从2018年至今,校史馆已举办六届校史讲解比赛。校史讲解比赛聚焦“故事化叙事”,既强化了学生对校史的情感认同,也为新时代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精神动力,校史宣讲团成员现43人,年均接待访客超1.5万人次;2021年,南京理工大学“行走的思政课——图说党史中的校史”微教育活动,通过校史馆的实体资源与“行走的思政课”动态活动相结合,实现了思政教育从“课堂说教”到“情境共鸣”的转化;校史馆更以“心灵考古”“活化历史”口述历史的形式挖掘了100余名老教授、老专家的动人故事,其中不乏科技报国、献身国防的动人事迹,深刻诠释着老一辈南理工人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以学术专长铸就国防脊梁的精神风范。

深挖校史学术富矿,夯实科学家精神研究基础。在校史书籍编研方面,近五年,档案馆(校史馆)工作人员立足丰富的馆藏校史文化资源,完成《南京理工大学校史(1953—2022)》(国防工业出版社)、《南理工记忆》(东南大学出版社)、《钟聆—口述南理工》(电子工业出版社)、《南京理工大学发展战略研究——战略引领发展》(国防工业出版社)、《勇攀高峰的科研之路》(南京大学出版社)等多部校史文化书籍编撰,讲述“哈军工”时期至今南京理工大学的发展脉络与重大事件,呈现了代代由南理工走出的兵工科学家献身许国、砥砺前行、勇攀高峰的奋进历程。著作获得江苏省档案文化精品奖二等奖、江苏省高校档案编研成果奖一等奖、南京理工大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入选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项目展。

在校史文章撰写方面,校史馆工作人员以祝榆生、任新民、孔从洲、张述祖等校史人物为生动素材,独撰、参撰校史系列文章,弘扬老一辈兵工科学家的精神风范。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网、《科技日报》、江苏教育发布(江苏省教育厅官微)、《作家文摘》官微、安徽全民国防教育网、中国国家历史官微、方志江苏(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官微)、《扬子晚报》旗下紫牛新闻等。

设立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旨在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将以此为契机,深化校史与科学家事迹挖掘,丰富展陈形式,拓展教育功能,生动诠释南理工人秉承“团结、献身、求是、创新”校风,在服务国家战略、勇攀科技高峰中展现的科学家精神,实现档案业务工作与科学家精神传播的互融共促,强化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