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体现了对教材建设的高度重视。南京理工大学始终致力于打造优质教材,传承知识薪火。为进一步推动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推广,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推出“理赞·教材”系列报道,展示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的优秀成果。希望全校上下更加关注教材建设和管理水平,以高水平教材体系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南理工力量。
材料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科技革命的先导,是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每一种重要的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都把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给社会生产和生活面貌带来巨大改观,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程度向前推进。
为凝练我校材料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光院士带领团队编写了《新材料概论》一书,于2003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首次出版。该书出版后,被国内20多所院校选用,成为材料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教材。2012年,应国防工业出版社邀请,团队对教材进行改写,于2013年4月出版发行。随着近年来材料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团队于2023年重新编写了《新材料概论》,充实了最新的材料科技成果,充分体现了科研先于教学,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的理念。
《新材料概论》自出版以来,先后入选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规划教材、江苏“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省级规划教材等。让我们走进这本教材,一起解析社会现代化先导,领略材料科技魅力。
教材介绍
任何重要的新材料得到广泛应用,进而给人类生活、国家安全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都是建立在人们对其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材料的概念、分类、功能、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本书在第1章综论材料科学与工程之后,从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等分类角度,结合近年的最新进展,分15章介绍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运载动力材料、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光学材料、智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热电材料、纳米材料。
本书力求全面、通俗,力避繁难、艰深,突出性能、应用,内容新颖、涵盖面广、信息量大、可读性强.该教材在100多处知识点(标下划横线的内容)设置了二维码,关联相应的彩色图片,便于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各种材料。该书既适于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非材料类专业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材料类专业导论课程的教材。
高站位、广覆盖,深耕通识教育
新材料研究开发的择优支持,已有材料的正确选择、合理利用,不仅仅是材料科技工作者所能完成的,还涉及政府、工程各专业领域及其设计管理部门等。为此,南京理工大学自2001年起,在非材料类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了“新材料概论”通识教育基础课。
著名材料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为2003版《新材料概论》作序时指出:面向非材料类工科专业开设了新材料概论课程,这在国内是值得称道的战略性举措,具有示范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显示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多年来,由《新材料概论》教材支撑的这门课程一直是学校所有通识教育基础课中最受欢迎、选修率最高的课程之一,已发展成省级“一类精品课程”(2006年),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013年)和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等。
重引领、潜育人,厚植家国情怀
《新材料概论》教材编写团队一直把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放在首位,将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养。教材以高速铁路、量子技术、探月工程等科技发展中新材料发挥的作用为抓手,列举我国在材料发展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在通识教育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使命担当感召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24年,由该教材支撑的“新材料概论”课程入选江苏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课程)。
强师资、融科教,培养创新人才
在《新材料概论》三次编著过程中,陈光院士带领数十位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师资,总结凝练了长期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思想和经验,寄托了团队潜心育人的心血和期冀。该教材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平台,融入团队在航空航天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重大科研成果与案例,剖析新材料与科技发展的密切关联,力求通过引领新兴领域的教材建设,提升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建平台、拓思维,提升教材质量
教材团队坚持守正创新,紧跟时代发展和学生诉求,不断丰富教材形式。团队在教材中增添二维码延伸阅读,拓展相关知识介绍和文献链接;通过虚拟教研室平台建设知识图谱,增加核心课程范例讲解;打造国家一流线上课程,优化教材和课程的互补增效;丰富和完善数字化资源,让学生沉浸式了解新材料、新工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一本优秀的教材,不仅要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还应当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产生影响。《新材料概论》自出版以来,在全国范围被广泛使用,得到了高校老师、学生和学术名家的一致好评。
谢建新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该教材厚值爱国主义教育,促进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把握先进材料引领和推动科技发展的作用,拓宽工科类学生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
张清杰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前校长,中国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教材内容新颖,涵盖面广,可读性强,十分适合作为非材料类专业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材料类专业导论课程的教材。
周华民(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教材紧跟产业发展前沿,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的材料研究成果;教材编写团队师资力量雄厚、经验丰富;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注重原始创新能力培养,满足新工科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引领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
科学出版社:该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秉承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的理念,充实了最新的材料科技成果。该书出版后得到许多教学一线教师的好评和同行专家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