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7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南京理工大学始终传承“哈军工”优良传统,坚持“工程精英、社会中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了一大批两院院士、将军和治国栋梁等知名校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为了进一步发扬南理工精神,彰显南理工校友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刻苦攻关的坚韧意志、勇立潮头的创新能力,党委宣传部特推出“理赞•校友”栏目,通过展现部分校友的奋斗历程,号召广大师生校友携手共进,共同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第五期刊发《孙蓉: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挺膺担当》。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深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开放的政策环境和不懈的创新精神,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深圳正吸引着愈来愈多的高新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汇聚于此,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在深圳宝安区凤凰山脚下,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简称“电子材料院”)的展厅内摆放着几瓶“神奇胶水”,这种“胶水”是在半导体先进封装工艺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临时键合材料。别看它外表平常无奇,却是芯片生产企业急需的一种实现薄晶圆固定与分离的关键材料,被誉为先进封装的隐形织匠之一。
记者了解到,由电子材料院研发的临时键合材料目前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替代了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在芯片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它成功研发背后所展现出的正是我校89届校友、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项目首席专家孙蓉和团队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担当作为。
使命于心,传承“南理工”精神
1985年,青春年少的孙蓉怀揣着强军报国的梦想,考入华东工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在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开启了四年的大学学习。军人家庭出生的她,从小耳濡目染军人优良的品行与顽强的作风,强国才能强军、强军才能卫国的道理很早便在她的心中扎下了根。孙蓉告诉记者,选择报考南理工就是看中了这所学校脱胎于“哈军工”的历史渊源,以及在学科与专业方向上深厚的军工背景。
往事如昨,岁月如梭。回想起大学时代的点点滴滴,孙蓉动情地表示,求学南理工是她成长过程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因为在佳木葱茏、书声琅琅的校园里,她不仅遇见了严谨善教的好老师,也结下了携手并进的同窗情。
大学时代校园留影(左四为孙蓉)
杨敢新是孙蓉大学期间印象深刻的一位专业课老师。杨老师当时教授的是《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需要从三维立体思维转换为二维平面图形表达。此外,《机械制图》还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它与机械设计和制造等课程紧密相连,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投影法、尺寸标注及公差控制等技巧,建立对图纸质量控制的整体认知。
杨老师严谨的教学,严格的要求不仅让孙蓉专业上受益良多,其超前实施的双语教学,也为孙蓉日后的发展开启了一扇明窗。在国门刚刚打开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内地大学的课堂上,学生们使用着英文版的外国教材,而老师则使用流利的英语讲授课程内容,这种场景在当时还是比较少见的。
此外,主讲《高等数学》课程的辜家鑫老师也是一位教学认真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从炮兵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前身)时期,辜老师就担任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课堂上,他不但把“高数”内容讲得深入透彻,而且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课后或者辅导的间隙,辜老师常会为同学们讲述“炮工”时期发生的一些故事。他勉励同学们珍惜大好的青春年华,努力学好专业本领,为将来建设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日南理人,一生南理情。在校四年,孙蓉在学业上不仅得到了老师学长们的悉心教诲与热心帮助,南理工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精神文化的浸润,同样影响并确立了她献身使命,立志报国的人生理想。采访中她表示,南理工人肩负的“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使命早已刻进骨髓,融入血脉,其独特的以“献身”为核心的精神气质更是影响并激励着一代代师生校友择国所需,挺膺担当,谱写了“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壮丽篇章。
强国力行,勇破“卡脖子”难题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作为我国改革开放重要窗口的深圳,其产业发展也由过去的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集群迈进。在内地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孙蓉,敏锐地看到了特区经济转型下的机会与挑战,毅然南下深圳,决心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干出一番事业来。
2006年,孙蓉加入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先进院”)。这是一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充满活力的新型科研机构。针对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但上游产业链的材料基础薄弱的现状,她决定从源头创新发力,以先进电子封装材料及其成套工艺技术作为科研主攻方向,致力于破解电子材料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填补国内高端电子材料领域的空白。
研究方向明确之后,孙蓉便以其深厚的专业学识,敢为人先的闯劲,带领团队挖掘研究课题,申请科研经费,搭建技术平台。2012年团队成功引进并获批“先进电子封装材料”广东省创新团队项目;2016年又获批承建先进电子封装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该平台成为我国电子封装材料领域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平台。
近年来,孙蓉所带领的团队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逾60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0余件,获得授权130余件。在孙蓉看来,科技人员不能只顾埋头搞研究出成果,更有责任推动和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我国先进电子封装工艺、设备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业化,但在先进电子封装材料领域,依然由美、欧、日主导,我们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需要研发人员和业界共同努力。2016年,孙蓉及其团队通过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平台孵化产业化公司,通过产业化平台将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在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占领行业制高点,支撑供应链安全。
让孙蓉感到兴奋的是,在深圳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上,她可以放开手脚,展现出更大的作为。
2019年,面向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需求,聚焦解决芯片封装关键材料领域核心技术问题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揭牌投入运行。作为研究院的创院院长,孙蓉领导相关科研团队聚焦高端先进封装材料国产化的目标,在探索整建制科研体系,建立先进封装材料“理化-检测-中试-验证”全闭环平台,攻克关键材料核心共性技术等方面作出贡献。
立德树人,锻造“簕杜鹃”品质
每年的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深圳莲花山公园里的簕杜鹃都会如期绽放。这种有着较强观赏价值的美丽花卉,因被赋予了坚韧不拔、顽强奋进的精神特质,恰好印证了深圳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智慧而被确定为深圳市的市花,代表着这座城市创新的热情和活力。
作为深圳市的市民,对于簕杜鹃花,孙蓉欣赏的不只是其艳丽的色彩,还有其背后被赋予的精神内涵;而作为国内先进电子封装材料的学科带头人,对于青年才俊,孙蓉也不仅重视筑牢他们的专业功底,更注重锻造他们具备坚韧不拔、顽强奋进的“簕杜鹃”精神品格。
身为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孙蓉在领导和承担科研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为国育才的光荣职责。这些年,经她指导和培养的研究生不少已成长为行业的技术骨干,在国内电子信息材料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成才先成人,立人先立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孙蓉首先看重人才优良品德的塑造。她表示,德才兼备是一名优秀科研人才在科研领域取得成功的基础。良好的品德既有助于提升个人和团队的科研成果质量,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
在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严格要求,为他们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孙蓉看来很有必要。她认为,一个难度适宜的考核指标,能够让人才在合适的压力下,释放出潜能来。“当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真实获得成功的喜悦时,他才得以成长,也才能够通过锻造成为真正的人才。”孙蓉如是说。
“在科学的殿堂里,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才能有望触及那光辉的顶点。”孙蓉把科学研究看成是在征服崎岖险峻的山峰。她常说,科研人员具备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很重要,因为坚定信念是解决一切困难的基础,也是努力攀登,继续探索的动力。
人才是创新之核。在电子材料院,孙蓉不仅爱才和惜才,她更懂得育才与用才,主动当好青年人才学术成长的领路人。在科研项目的选择上,她要求青年人才优先挑选那些有研究难度,并且是国家建设发展急需的高端项目来做;在研究方向的确立上,她鼓励青年人才将目光锁定在光电材料领域的最新前沿技术方面。工作中,孙蓉大胆放手,支持青年才俊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主动为他们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体现价值搭建更大的舞台,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现如今,越来越多像孙蓉这样的南理工优秀校友聚焦“卡脖子”难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在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挺膺担当,展现南理工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