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为表彰在2023-2024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以女性为主体的集体和在编在岗女教职工,学校评选出3个巾帼文明岗和9个巾帼文明先进个人。她们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在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工作中成绩突出,在急难险重等任务中做出重大贡献,切实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为展示新时代女性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风采,党委宣传部推出“理赞·巾帼”系列报道。第一期报道3个巾帼文明岗获奖集体:自动化学院自动化实验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团队、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自动化学院自动化实验中心:
在实践育人中助力学子成长成才
在自动化学院,自动化实验中心作为面向自动化类学生提供综合成长的平台,在学生“第一课堂”基础技能掌握和“第二课堂”创新思维交汇融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心自建成以来,承担本研贯通、本研一体化实验课程30余门,并为学生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各类各级科技竞赛提供条件保障与技术支持,被誉为青年学生实践育人、实践成才、实践圆梦的“第一战场”。
服务强基拓新,打造军工文化课程思政样板
作为一个女性职工占绝大多数(7名教师中女性占6名)且为教学提供条件保障与技术支持的集体,中心员工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为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
2024年,为配合学校“强基拓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实验中心承担了学校国防特色通识教育(控制篇)实操环节的教学。围绕“指控-火控-炮控”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单管30mm自动炮演示教学,面向千余名青年学生讲解行进间射击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学生沉浸式体验PG87式25mm火炮模拟射击。协同操作指挥控制系统模拟软件,指导学生进行侦察、决策、打击实操,模拟战场作战流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武器系统的兴趣与认知,还在领会控制学科魅力的同时,筑牢国防报国、科技报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近年来,团队荣获全国高等学校自制设备三等奖2项:“多变量组合式过程控制实验系统”“机械零件自动加工生产线”,南京理工大学首届自制设备三等奖1项:“智能系统创新实验平台”;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支撑“自动控制课群”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全国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支撑自动化专业3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面向的两个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多门课程获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激发创新活力,打造控制特色竞赛育人体系
围绕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宗旨,中心将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对标学校学院办学核心指标,冲刺“挑战杯”系列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内外顶尖A类竞赛。此外,中心立足学院学科特色,协助承办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新长江杯”智能无人系统应用挑战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格斗搏击专项赛等多项科技竞赛,为青年学生科创圆梦提供了广阔舞台。
实验中心在扶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指导建设了校级创客空间5个,其中自主无人系统创新创业工作室和机器人创新工作室在2024年度学校X·Space创客空间工作室评优中获评“优秀”,优秀等次数量列全校第一。
2023-2024年,中心支撑自动化学子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主赛道1金1银1铜、“挑战杯”全国特等奖等国家级学科竞赛380余项,省部级以上荣誉近800项;实验中心教师直接指导学生A类学科竞赛荣获国家级荣誉12项,省部级荣誉9项。值得一提的是,实验中心惠玉卓老师指导的UP70机器人战队工作室覆盖双校区9个学院近150名本硕学生,连续2年斩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2024年跻身全国八强,为南京理工大学历史最佳成绩。
强化品牌塑造,打造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窗口
实验中心在实验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同时,还注重自动化品牌专业及创新工作室的宣传。2023-2024年度,中心接待国内外高校教师研讨交流近200人次,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覆盖陆军工程大学、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市鼓楼实验小学等大中小学生超过2500人次。常态化对外开放与交流,助推学校学院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近年来,中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倾力打造创客工作室育人矩阵,团队携带机器人分别前往南理工附属中学、南理工实验小学、南京市启迪小学等中小学,展示大学生科技项目和原创机器人表演,赋能学校招生宣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团队:
聚焦铸魂育人,奏响巾帼乐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团队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推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辅导员团队助力学院先后获评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等奖项,团队成员先后获得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项目优秀指导教师、江苏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微课赛道本科组二等奖、江苏高校百校万名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一等奖、江苏省资助政策宣传大使优秀指导教师等40余项荣誉。学生工作成效显著,青年大学生陈嘉伟当选团十八大代表,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荣誉;吴建泽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苏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十佳研究生”、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杨益珑当选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代表,荣获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
聚焦凝心铸魂强政治。积极参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加强理论学习,持续推进用理论武装头脑;完善组织架构,进一步夯实学生党建基础;创新活动形式,持续开展教育实践主题活动;开辟网络阵地,打造红色网络文化产品;拓宽学习渠道,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
聚焦疫情防控阻击战。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科学防疫知识,创作抗“疫”手绘海报、抗“疫”主题视频;指导社团常青藤支教队,克服重重困难,创新开展“云支教”,精心制作24部云课程,捐赠价值16000余元的学习物资,保障贵州省织金县猫场小学“停课不停学”,受到新华社、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团队组织发起“我为学生办实事”系列活动:运动跑、免费理发、心理沙龙、自助免费打印、活力健身房等。
聚焦主责主业锻队伍。推进学风建设“勤思”工程,通过四位一体学风促进计划,激活专业价值憧憬,营造比学赶帮氛围,2024年学院6个班级获评“零挂科”班级;实施就业引领“扬帆”工程,围绕职业能力塑造、就业渠道拓展、升学质量提升,扎实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实施资助育人“暖心”工程,开展成才市集暖心活动,辅导员资助育人暖心事迹受到学习强国报道;实施榜样育人“旗帜”工程,优秀典型培育工作成效显著,学生获包括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国省级荣誉三百余项。
聚焦科技创新见实效。团队主动融入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大局,突出育人导向,立足学科优势,聚焦创新创业,构建“强机制、搭平台、重实践、促转化”四维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近两年,指导学生团队斩获“挑战杯”一等奖1项,“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2金1银,国创赛3金1铜。组织常青藤支教队扎根贵州山区支教16年,为5000余名山区孩子带去36000余节文化课程,捐建乡村阅览室“常青书屋”3间,辐射影响超20000余人,曾获评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社会实践“最佳实践团队”(全国仅10支)等国省级荣誉十余项,并获央视新闻《青“村”有你》特别直播报道,浏览量超356万。培养出省级优秀青年志愿者等一批学生典型。
聚焦科研赋能促发展。团队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学习质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履职能力水平。全体专职成员通过教学准入,发挥辅导员在课堂教学的独特作用,承担《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教学任务。团队成员获江苏高校百校万名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一等奖、江苏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微课赛道本科组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做到辅导员理论知识竞赛获奖全覆盖。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材料学院辅导员团队将继续以实干精神敢争第一、勇创唯一,以赤诚担当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材料学院巾帼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团队就是这样一支年轻有干劲、创新敢拼搏、遇难不退缩的优秀集体。学院成立于2017年,目前共有6人,其中女性4人,为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贡献了巾帼智慧和力量。
群策群力、勇攀高峰,取得创新竞赛“新突破”。团队抓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高水平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近来,学院优“赛制”、选“赛道”、强“赛力”、研“赛法”、转“赛果”、铸“赛魂”,坚持以科创竞赛推动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全国赛中,各个赛道均实现金奖突破,已累计获得金奖31项(含国际项目)。更是在第八届大赛中夺得全国冠军,实现了我校乃至江苏省在该项赛事上的首冠,创造了历史性突破,极大提升了“南理工声誉”。
聚焦需求、统筹规划,搭建双创实践“新平台”。团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汇聚高端科技成果和校内外创新创业优质资源,搭建了全新的双创实践平台。重点打造开放式、一体化、全天候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面向在校本硕博学生及周边高校大学生,致力于形成“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实现双创教育、双创实践和双创服务三大功能。
建好苗圃、培育扶持,营造双创孵化“新链条”。团队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链条,实现校内外联动,畅通创新创业成果的输送通道。一是建好苗圃,培育创业种子。每年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中筛选种子团队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用好孵化器,护航创业成长。为创业孵化企业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面向中小型创业企业提供技术升级、产品完善、投融资对接等全程式服务。三是打造加速器,助力创业成功。主动对接并依托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代表的校外加速器,帮助初创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提升创业成功率,推动更高质量创业。
服务师生、塑造品牌,营造双创文化“新风尚”。团队以双创典型示范为引领,营造浓郁的校园双创文化氛围,持续打造8大类品牌特色活动。面向全体新生开展“萌芽讲坛”讲座,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的“双创梦想”、点燃“双创火种”。举办“回家”活动,邀请优秀校友企业家返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创业故事;举办“冠军说”活动,邀请各领域“冠军”来校分享夺冠历程。举办“小闯训练营”,开展商业计划书撰写指导、PPT设计指导、创业实践指导等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
科学谋划、久久为功,汇聚双创资源“新力量”。一是资源支持。团队充分激活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为师生创新创业之路保驾护航,实现学校、地方政府、园区联动,畅通人才、科技输送通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政策支持。鼓励教师从“传统型”教师向“双创型”教师转型,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又引进校外有丰富创业经历及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的校外导师到校讲学,形成了一支“复合型”双创师资队伍。
固本强基、争先进取,展示双创建设“新形象”。团队把习近平总书记“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的重要指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团队牵头完成江苏省教改课题《军工精神引领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完成江苏省教改课题(重点)《“工程精英”培养目标驱动的<创新创业基础>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等。团队立足本地并积极拓展服务省域乃至全国其他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面向兄弟院校开放参观学习,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启用以来,共计服务学生10万人次。
团队致力于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三好高校”,持续培养敢闯会创的“好学生”、造就能力过硬的“好老师”、营造激发潜能的“好环境”,走出具有南理工特色的双创教育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