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门课③】感知“兵器之威”,在沉浸式体验中激发强军报国之志

——记国防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之发射篇

2024-12-06来源:宣传部作者:陈育凡审核人:卢晓云编辑:葛玲玲阅读:133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首次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南京理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强基拓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挖掘办学70多年形成的“兵器人”“兵器装备”“兵器档案”中蕴含的红色资源,打造“哈军工精神”国防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构建国防特色通识教育课程,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技素养。为了展现具有南理工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魅力,党委宣传部推出“同上一堂课”系列报道。第三期推出《感知“兵器之威”,在沉浸式体验中激发强军报国之志》。


作为军工底蕴深厚的理工名校,如何把军工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品味辉煌的兵器科技历史中,憧憬未来智能化的兵器新科技趋势;在实景课堂武器系统的操作中,体验虚拟现实的武器实战效果;在聆听感人的校友奋斗故事中,感受军工精神和家国情怀,成为南理工推进国防特色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据了解,国防特色通识教育发射方向课程在系统介绍火炮武器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史和地位及武器系统的总体组成和相关技术的同时,还重点介绍了火炮领域的南理工杰出人物,如火炮武器奠基人沈正功、三代坦克独臂总师祝榆生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学校自信、专业自信,进一步坚定科研报国、强军报国、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信念。


实感实操,强化实践教学之“能”

实感实操是南理工国防特色通识教育课程的最大特色与亮点。依托全国高校规模最大、装备最齐全的兵器博物馆以及新落成的国防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的兵器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实景实境感受武器装备的发展。根据介绍,在国防特色通识教育课程当中,发射方向的实践教学重点围绕了解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光辉战史、结构原理及性能特点,掌握37毫米高射炮目标探测、射击诸元装定、弹药装填、瞄准击发、动作协同等操作要领,熟练操作37毫米高射炮对模拟目标进行防空射击等方面展开教学与实践。

在火炮的实操课上,M1939式37mm高射炮旁师生围绕。负责实操教学的老师先是详细讲解炮身的组成和操作方式,然后学生分批进入实际操作的环节。

据了解,M1939式37mm高射炮炮班一般由8人构成:班长负责炮班指挥员;一炮手负责方向瞄准手;二炮手负责高低瞄准手;三炮手负责距离装定手;四炮手负责航路、速度装定手;五炮手负责装弹手。

实操正式开始,随着班长下达“就定位”口令,各炮手迅速跑步到位。一、二炮手上炮坐在瞄准座上,检查高低方向机和瞄具是否好用;三、四炮手上炮站在一、二炮手靠内后侧,并检查各自瞄准机构应灵活好用;五炮手上炮后站在装填机一侧,面向装填机,两脚叉开略成八字形,一手抓握把,一手扶装填机后壁,站立稳固。待所有炮手全部就位后,班长随即下达“压弹”口令。五炮手闻令后提起一夹炮弹 ,只见他右手握住药简后部,左手托住药简和弹丸结合部,压弹时,弹丸对准定向槽,右手用力下压,将弹丸压入,弹夹从退夹槽滑出。

装定射击诸元是火炮发射前最重要的操作环节。当大屏幕上无人机扮演的敌机目标出现后,班长一边快速观察并搜索目标,一边迅捷报出装定诸元的口令:方位角40°,高低角50°,自东向西,搜索;敌机航向15°,平飞;距离1500,速度250……

听到指令后,一、二炮手迅速将炮身打到目标来袭方向;三、四炮手则开始装定诸元。一、二炮手在发现目标之后,先用概略瞄准具瞄准,而后转入瞄准镜内进行精确瞄准。三炮手听到装定诸元的口令后,迅速转动距离转轮接近指标,四炮手则根据指挥员的口令装上目标速度,待速度装好后立即转动航路标示器装定目标水平航路。

最紧张与刺激的莫过于开火射击了。听到各炮手报射击诸元装定好之后,班长择机下达射击指令,二炮手听令后猛踩下踏板射击。伴随着火炮的“怒吼”,炮弹“呼啸”出膛,直扑“目标”区域。

机械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钟芸婷向记者讲述了上火炮实操课后的真实感受。她说:“感触最深的还是上实操课,让我们有机会亲自操作37mm高射炮。刚开始觉得女生操作这个大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经过多次尝试,我逐渐掌握了每一个位置的职能和操作方式,在最后的实操考核中,我和其它几位女同学组成了全班唯一一支全女兵炮班。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我们女生的操作丝毫不输于男生,甚至比他们更快,更熟练,更强。我们也用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案例教学,阐释课程思政之“道”

以案例教学为牵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思政要点,成为南理工打造国防特色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要义之一。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对南理工70多年的发展历史、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和南理工精神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校研制的82毫米无后坐力炮

记者在《国防特色通识教育:武器发射篇》教学大纲中看到,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都明确规定了需要融入的思政点与案例。仅以“发射方向通识教育课程”来说,课程团队依据大纲设定的教学内容,围绕激发课程思政的作用,从身管武器装备发展进程中涌现的人和事,挖掘相关课程所包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并且在系统梳理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案例资源库用于支撑和服务课程教学的需求。

我校研制的远射程60毫米迫击炮

在“南理工与火炮之缘”课程教学中,在介绍身管兵器持续作战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等显著特点,以及在武器与军事装备、科学探索、工程实践应用领域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任课教师会带领学生了解身管武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对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弹道学家李鸿志等为代表的南理工人科研成果的介绍,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南理工军工报国的“献身”精神及其作为共和国身管武器人才摇篮的独特地位,激发学生在身管武器发射领域坚定自信、接续奋斗、敢闯敢干、勇于创新。

在“世界名炮,南理出品——155毫米车载加榴炮”课程教学中,以南理工研制的车载加榴炮的讲解为主线,任课教师会从俄乌冲突火炮说起,围绕火炮威力的核心指标、车载炮的起源与发展、车载炮的作用和地位等内容展开课程教学,尤其是在讲授“车载炮研制历程感悟”内容时,教师会例举南理工项目研究团队成员为了检验装备在不同地域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作战效能,跟随装备上高原、过沙漠、度酷暑、熬严寒,把一切看似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透过这些真实感人的事例,让学生真切感知南理工人在军工科研领域的拼搏奉献,激发学生的母校自信、专业自信、民族自信,坚定学生科研报国的信念。

我校作为总师单位承研的155毫米某车载火炮系统

发射方向通识课程以其教学案例生动,思政教育意义强,让许多学生激发出军工学习的热情。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晨琦同学在课后感悟中这样写到:这门国防特色通识教育课程让我充分感受到南理工在国防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真心希望这门课可以继续下去,激励一代又一代南理工人在自己的领域绽放光彩,续写南理工的精彩历史。


沉浸学习,激发强军报国之“志”

在武器发射方向的国防通识教育课程当中,为了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专门设置了实景教学的基地,通过修缮兵器装备,将武器装备现场操作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近距离接触、感知武器装备的各个功能部件,在虚拟现实发射环境中实际操作各类武器,进一步了解相关兵器的原理、使用环境和一般操作流程。

记者在国防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看到,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规划并建设了火炮实操、航炮拆装两大功能区域,这些共同构成了发射方向的实践教学课堂。

在火炮实操区,学生在此可以通过对M1939式37mm高射炮的实际操作,了解37毫米高射炮光辉战史、结构原理及性能特点,掌握37毫米高射炮目标探测、射击诸元装定、弹药装填、瞄准击发、动作协同等操作要领,熟练操作37毫米高射炮对模拟目标进行防空射击。

在航炮拆装区,学生在此可以通过亲手对先进航炮进行拆装,了解航炮23-3、30-4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掌握自动机分解结合要领,在实践操作中领会火炮设计的精妙之处,激发学员机械创新灵感。此外,通过运用动画完整展示航炮的拆解、组装过程,学生可沉浸式地进行认知体验。

开展国防特色通识教育,既是一次拓展视野的学习经历,也是一次思想升华的教育洗礼。

“这门通识课程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让我了解了许多南理工在身管武器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与此同时,也加深了作为一名南理工人的自豪感。”这是环境与生物学院赵彤同学课后的真实感想。

赵彤告诉记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火炮的实操课上,在触摸炮身的那一刹那,我仿佛感受到了革命前辈们用此炮作战时的英勇与无畏。从使用万国牌武器,到跟踪仿制再到自主创新,一路走来,南理工始终在强军兴国的征途上拼搏奉献。抚今追昔,怎不让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它激发我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将来为国家的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名经管学院的学生,平时对于军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但是通过国防通识课程的学习,使自己有机会接触与了解到许多与武器装备相关的知识。”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张晓雨同学同样感受颇深。

“在进行火炮实操的时候,虽然现场只有武器击发时发出的空响声,但这也足以让我感到震撼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很多的军工知识,同时也从中感悟到了许多精神层面的东西。我将秉承“哈军工”优良传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人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张晓雨强调说。

……

感知“兵器之威”,在沉浸式体验中激发强军报国之志。这是赵彤、张晓雨等同学在课程学习中的感悟,也是南理工开展国防特色通识教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