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改革大家谈】王赓:深化教师科研评价改革 促进科研创新发展

2020-11-14来源:科学技术研究院作者:王赓审核人:曾绍军编辑:张婉宁阅读:5970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教师科研评价改革,实施分类评价。这对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学校科研工作更快更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现状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在教育评价中,教师科研评价对于激发教师创造力、提升学术水平和社会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唯论文”“重数量、轻质量”等倾向在高校科研评价工作中还比较突出, “一把尺子”衡量科研成果的现象还很严重,比如几乎所有理工学科的评价标准对论文,特别是SCI论文的要求都很高。但在诸如工程、国防等偏应用性的领域,大量发表这样的论文很难,如果对其强行要求,会分散教师科研精力,还会造成大量垃圾论文的出现。这种评价方式既不利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也不利于高校科研的发展。

二、教师科研评价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为加快破除“唯论文”等突出问题,树立正确的科研评价导向,《总体方案》在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和高等学校评价中分别进行了政策设计,主要包括二个方面:

第一,突出质量导向。教师科研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

第二,实施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这为科研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科研评价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建立导向明确的分类评价标准,要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重点突出围绕科学前沿和生产实际需求催生重大成果产出的导向,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支撑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其深刻内涵就是强调科研评价要回归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本源,把科技人员从不合理的评价体制中解放出来,营造潜心治学、追求真理的创新文化氛围,科学研究要坚持四个面向,更好的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三、贯彻落实教师科研评价改革要求,促进科研水平提升

1.建立科研人员的分类评价体系。按照岗位特点、学科特色和研究性质建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重点考核科研人员的专业性、创新性、履职绩效、创新成果和实际贡献,对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人员实行差别化评价。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对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员,着重评价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的能力、成果转化运用情况和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对从事技术转移、科技服务的人员,着重评价其服务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

2.建立科研项目的分类评价体系。在项目申报、评审和验收等工作中,重点考核项目实施效果和代表性成果的创新点和贡献度。对于基础研究项目,着重评价代表性成果水平及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规律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对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着重评价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的效能和应用价值。对于技术和产品开发类项目,着重评价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关键部件等的创新性、成熟度、可靠性及其在支撑引领行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对于应用示范类项目,着重评价集成性、先进性、经济适用性、辐射带动作用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

3.将科研分类评价的改革要求细化落实到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津贴、科技奖励等各项工作中,全面推行代表作评审制度,进一步取消对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指标要求,对国防科研人员可以将能体现研究成果水平的方案设计报告、研究总结报告等作为代表性成果。遵循科研工作规律和科研人员的成长规律,对从事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研制的教师延长考核周期,以支持其潜心科研。设立重大创新成果绿色通道制度,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国防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可以直接申报聘任高级职称或岗位。

4.制定完善“高质量学术期刊及会议目录”,包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以及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三大类别,引导教师正确理解高质量论文的内涵和意义,鼓励更多成果在具有影响力的国内期刊发表,引导教师更加重视论文的质而不是量,力戒学术浮躁。改革学校津贴方案中“科学研究KPI评价体系及核拨办法”,不再简单地将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规模等条件与贡献得分挂钩,并取消“SCI/EI/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的评价指标,同时取消相关指标贡献得分;新增“高质量期刊论文”指标,并按照《南京理工大学高质量期刊目录》进行分学科分层次的科学评价。

5.加快推进学校科技创新,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1)设立基础研究专项支持计划,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遴选50名左右的卓越青年人才,给与持续稳定支持,鼓励其开展学科前沿探索;培育20个左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新兴交叉方向,鼓励青年人才组建跨学科的基础创新团队、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2)在重要创新方向设立基础研究科研岗,提供应有的荣誉和待遇,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考核周期,5年一个周期考核,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能够潜心研究,争取实现“从0到1”重大突破。

(3)围绕重大基础科学问题,设立杰出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每年给与配套科研经费支持,在科研用房、博士招生指标等方面给与支持,支持其潜心研究取得重大科学突破。。

(4)实施创新研究群体培育计划,重点在信息、化工、工材等领域培育创新群体,力争获批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

(5)实施科技创新特区支持计划,建设一批前沿创新研究院所,围绕重大科研攻关目标,组织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团队,给与特区政策,在人才引进、研究生招生、岗位聘任、人员考核、项目管理、绩效津贴等方面给与更大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