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师多“磨”——记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化工学院贾旭副教授

2020-10-16来源:宣传部作者:葛玲玲 张婉宁审核人:陈泳华编辑:张婉宁阅读:4909

日前,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贾旭讲授的《表面化学与日用品化学》获得第三届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学生时代的她既是专业成绩突出的学霸,还是妙语连珠、才思敏捷的辩论队主力。如今的她是讲台上风采卓然,能让学生听着故事就掌握了知识的“宝藏”老师。

贾旭,主讲《表面化学与日用品化学》和《精细化学品设计与应用》课程,主持和参与教改项目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授权发明专利(含PCT)4件。曾获第二届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江苏省微课竞赛二等奖、学校兰杉杯教学明星赛特等奖、学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等奖项。

“磨”课件:打造理论深度与实践技能兼备的生动课堂

贾旭获得第三届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的课程内容是《表面化学与日用品化学》。这个课程的表面化学部分是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深化和延伸,日用化学品化学部分和生活常识有紧密联系。为此,贾旭特别注重通过事例讲透理论,让学生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工程技能,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都得心应手。

由例子导入是很多老师常用的方法,贾旭尤其重视事例的筛选。除了国内外授课通用多年的经典事例,贾旭还把眼光放到一深一浅两个端点。她不仅把自己从事的水溶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构效关系、机理及应用研究这个方向的最新科研动态,将行业内的研究成果作为课堂的拓展,还同时密切关注多个相关学科的公众号,查阅最新文献,甚至将孩子看的科普动画片《平博士密码》中的“肥皂为什么能洗干净衣服”的片段带到了课堂上,以动图来解释难理解的定义和理论,丰富自己的课堂。谈到课堂,她总是可以深入浅出,有举不完的例子。

回忆起初为人师的自己,贾旭说虽然这门课是自己大学期间成绩最好的课,且已经跟着前任老师做了3年的助教,但当时还是“有点慌”。如何让自己从学术研究角度转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角度,并且让学生在掌握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爱上这门课程,自己需要在知识面和理论深度上极速扩充。

在讲到化妆品章节,有一个学生问,“某中药粉据说能够祛斑美容,是不是真的?其中原理是什么?”贾旭说,当时课程内容中只讲到了化妆品的基本配方,但没有涉及到中药配方,遇到这种问题,我一般会从专业知识角度给她初步解答可能的作用原理,然后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跟学生深入沟通。

在讲到“泡沫的稳定性”章节时,她将最新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结果介绍给学生,指出气泡的气液相界破裂原理既是胶体界面化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工业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讲“单分子膜的制备及应用”章节时,她用汽车工业上普遍存在的“金属涂层”事例,讲授基底表面形成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后,可明显改变基底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尤其在金属表面修饰和防护领域有着特殊用途;在讲解“乳状液的介稳性”章节时,她用双皮奶的制作过程中牛奶加热后奶皮的形成,介绍了乳化体系的破坏,油水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磨”讲台:近乎严苛的指导团队助力打造一堂好课

贾旭的课堂,总是充满着生动有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完了一个章节。然而仅仅有趣是不能定义为一堂好课的。贾旭读博期间的导师张跃军教授、学院的青年教师过试讲关评委团队以及学校名师团队,共同助力打造,让贾旭的课堂在趣味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节奏和效果恰到好处,学生评委双满意。

3年助教加上8年的讲台经历,如今的贾旭已经游刃有余,被“磨”成了这门课的招牌讲师。

张跃军教授是贾旭的领路人,不仅是她的博士生导师,还是她讲授课程的指导老师,张老师讲授该门课程已经有近10年的丰富经验。在读博士期间,贾旭做了张跃军教授三年的助教,每堂课都去听,详读课件、观摩讲课技巧和方法。老师课堂上常用的导入事例,也被借鉴到了她的课堂上。在通过了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过讲课关评委团队的多轮试讲考核后,贾旭正式成为《表面化学与日用品化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刚开始的三年,只要不出差的日子,张跃军教授都会准时出现在贾旭的课堂上,记录下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下课后会给她一页A4纸,正反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修改意见,从各知识点前后衔接陈述、授课时间设定,到导入环节的事例选择,到公式的推导演绎,甚至是某些关键词的使用上,张老师事无巨细。一次课后,张老师对贾旭说,在讲解表面活性剂的有机合成反应路线时,要准确使用“很大程度上”“某些情况下”、“主要会发生”这些表示可能性的词语,也要提及极端情况,这样授课才能更严谨。

贾旭说讲课竞赛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学校名师团队的精准点拨和现场比赛时评委团队的点评,还从同场竞技的其余选手的临场表现中借鉴了宝贵的经验。

国家级教学名师钟秦教授是贾旭备赛过程的指导老师。钟教授一直提醒贾旭,讲课竞赛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大到授课内容的准备、课件的打磨,小到授课仪态和上课时的手势,甚至是板书的设计都需要注意。钟老师一再强调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优秀课堂的灵魂,既要体现教学节段的完整性又要彰显与课程内容其他章节的连贯性,是需要仔细推敲和设计的。将通俗易懂的事例贯穿到讲授的知识点中,圆满实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个优秀课堂需要具备的要素。

在备赛过程中的一次试讲环节,国家级教学名师吴晓蓓教授听完课后说了一句:“我竟然全听懂了。”一方面看来,是课程语言通俗,层次清晰,能让人准确抓住要点,但另一方面也透露出,简单的20分钟,就能让完全非本专业的人听懂这节课,这样的重难点结构,对于已经有了本专业相关课程学习基础的学生来说,是不是可以考虑调整一下重难点的讲授比例,体现高等教育过程中“两性一度”的标准和要求呢?

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建新教授指导她,要注意一节课下来,讲授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授课结束后要反思一下该节段是否圆满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江苏省教学名师黄锦安教授指导她,讲课注意导入部分和应用延伸部分的时间分配比例,在授课环节要注意语速和语调的把握,才能实现教学设计的完美展现……

 “磨”学生:“察言观色”抓牢学生兴趣点

每次上课,贾旭老师是出了名的“早到迟退”。如果是第二节的课,她会在第一节课还没下的时候就早早等候在教室外,还会“赖”到第三节课打铃了才走。这一前一后两个课间的时间是贾旭和学生的对话时间,除了答题解惑还有询问,对课堂有哪些意见?希望哪些环节更丰富?平时作业完成需要多少时间?你希望课堂上还能拓展哪些知识?一期课程结束,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至少一次和老师对话谈心的机会。

贾旭把每个课间收集的意见,结合不定期组织的学生座谈会上的想法整理归纳,优化自己的课堂内容。授课时,贾旭还很擅长“察言观色”,学生听不明白时的疑惑,还想得到更多拓展时的求知,偶尔的疲倦……都是课堂上的指示灯,贾老师会根据这些信号,适时调整授课节奏。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贾旭在课程考试中,加入了30%的口试比重,考核小组由三位课程相关内容熟悉、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口试由3-4个综合性的题目组成,学生随机选取,如果抽中了不擅长的知识点,还可以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口试环节中,贾旭会根据学生的作答追问,更深入地了解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为今后课程授课的改进提供参考。

2016级应化专业班班长雷开宇说,在《表面化学与日用品化学》这门课上,贾老师用身边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切实地让我们感受到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快乐,通过她的讲解,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表面活性剂在日化产品中的作用,从前碰到这样的问题我只会说“使用表面活性剂”,而现在则能准确说出使用哪一种及其原因,这就使得我们不再迷茫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同时,通过老师系统的教学,我们摆脱了死记硬背的“应试”考试法,这就是理想中最想要的大学课堂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