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心·聚力发展】专访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涛

2020-05-25来源:宣传部作者:李涛审核人:编辑:崔玉萌阅读:3673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学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和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击楫勇进在中流,站在接续奋斗的新起点,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征程,党委宣传部现策划推出“聚焦中心·聚力发展”系列专访,邀请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本单位落实年度主要工作、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及为“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具体举措作深度解读,从而充分体现各部门如何以更强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新力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记者:宣传部如何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李涛:2020年,宣传部将秉持“传承信仰、传递力量、传播温暖、传塑形象”的工作理念,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和发展实际,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力构建学校宣传工作的“联合体”强化“三个联动”,全面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全要素联动坚定战“疫”信心。充分发挥不同形式载体、不同宣传阵地的作用,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利用“众志成城、防控疫情”专题网站,官微、官博等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学校各单位开展防疫工作的措施成效。在学校主页开设各单位负责人系列专访栏目,展现全校上下统筹推进防疫工作与事业改革发展、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的思路举措,坚定发展信心,提振奋斗热情,为学校实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全方位联动塑造学校形象。对内找准学校工作的“闪光点”,以“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契机,策划推出学校建设发展成果巡礼。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等重大时间节点,讲好南理工故事;对外摸准社会媒体的“兴奋点”,加强与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重点媒体的交流对接,深度挖掘、系统梳理、主动推介我校各个领域的亮点特色,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全媒体联动汇聚发展合力。构建学校媒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力争将报纸媒体做深、电视媒体做活、新媒体做精、网站平台做新,实现最大的传播效果。强化对校内舆论阵地的管理,修订《新媒体平台管理办法》,规范对以学校作为主体认证的各类新媒体平台账号的管理。通过实施宣传部党支部联系基层党组织制度,指导各单位提升宣传工作水平与舆论引导能力。继续做好学生宣传队伍的培训工作,以朋辈视角更好地展现南理工青年学子的昂扬风貌,为学校宣传工作提供鲜活有力的支撑力量。


记者:按照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宣传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方面,有何考虑?

李涛:宣传部将按照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运用“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三势”方法,以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体”为目标,以大力推进“三个融合”(队伍融合、课程融合、课堂融合)为抓手,不断完善学校“三全育人”机制和“十育人”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队伍融合,筑牢思政工作“生命线”。认真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制定加强和改进我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努力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选聘辅导员、党务工作者及其他相关学科教师兼职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打破思政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窘境,形成一支学科交叉、岗位经历丰富的复合型思政教师队伍。有效整合教师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选聘专任教师、机关管理人员、优秀在读研究生以及劳模、优秀企业家等担任专兼职辅导员,鼓励青年教师担任班导师和社团指导教师,健全优化思政工作队伍晋升和发展通道,推动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人员和专任教师融合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体系,形成互相融合、互为支撑、专兼结合的“大思政”工作队伍。

推进课程融合,画好高校育人“同心圆”。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继续做好与江苏省委党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与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密切协作,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持续深化课程改革,按照思政理论课“八个相统一”的高位要求,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和名课,切实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推进“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务处、研究生院紧密合作,重点打造“兵器中国”等若干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发动思政课教师和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共同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鼓励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理论热点开设思政类通识选修课程,完善思政教学和专业教学融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推进课堂融合,打造思政育人“新高地”。一是突出教学主课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二是激活实践辅课堂。进一步做优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报告会、社会调查分享座谈等形式促进教学内容入脑入心,激励学生深度参与。积极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三是占领网络新课堂。推进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理论课的融合,倾力打造线上精品视频课程,扩大优秀课程资源的辐射面。大力提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筑牢思政教育新媒体阵地。四是用好社会大课堂。积极邀请将军、军工行业领军人物、国有企业负责人、劳模等进校园,深入开展“走访南理工人·国防行”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成才报国热情,传播弘扬奋斗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者:在学校“十四五”规划中,如何构建校园文化工作体系?

李涛: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过程中,经过历史沉淀和人文积累所逐步形成的精神、制度、环境、行为等方面的共同价值与规范,是大学的灵魂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牢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和责任,加快制定《南京理工大学“文化引领行动”(2021-2023)实施方案》,以军工文化为核心,全力构建学校文化工作的“共同体”强化共情、共生、共创、共享“四共”同进,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凝塑作用,深度挖掘具有南理工特质的文化底蕴,壮大红色基因,弘扬时代旋律,力争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凝聚推动学校发展的磅礴力量。

共情具有南理工内核的精神文化,实施“铸魂”行动。以“溯源”军工文化工程为牵引,加强对学校历史、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挖掘整理,不断丰富和深化南理工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凝练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南理工精神”和“南理工文化”。加强对学校特色文化的凝练宣传和谋划打造,建设一批感染力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产品,制作具有校本特色的原创作品,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共生具有南理工品格的行为文化,实施“笃行”行动。健全典仪制度,激发师生对学校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典型事迹宣传,多角度展现南理工人立德树人、矢志报国的时代风采。充分发挥节庆日的育人功能,组织开展党史国情、校史校情、革命传统等主题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擦亮南理工一脉相承的红色文化底色,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学风,激发全校师生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新担当新作为。

共创具有南理工标识的形象文化,实施“润情”行动。加快推进学校全媒体矩阵建设,继续完善学校形象标识体系和使用规范,改版学校主页及“钟声网”网站,制作南理工最新宣传片。完善校园内的文化标识布局,推进楼宇文化和场馆文化特色提升。完善校园文化景观的特色表达,统筹规划和设计具有南理工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重点打造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南理工特色标识景观。

共享具有南理工风格的组织文化,实施“固本”行动。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民主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为契机,强化学校机关作风建设。指导二级党组织做好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基层文化建设品牌项目。大力传播“家文化”和“共同体”意识,为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竞相发展、创新发展营造良好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