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研制出世界顶级“傻瓜式”箱式火箭炮——小记某箱式火箭炮系统总设计师汤祁忠

2019-10-01来源:宣传部作者:李英审核人:杨萍编辑:崔玉萌阅读:4835

1980年,刚刚踏进华东工程学院(南理工前身)校园大门的时候,他曾经有过困惑:这所国防特色鲜明的高校,与他立志当一名工程师的梦想似乎相去甚远。甚至,他休学回家一年。1981年他再次踏入校园,从此,结下了与南理工、与军工行业的“不解之缘”。三十余年的军工生涯,他从一名懵懂少年,到后来矢志不移植根军工行业,成为行业内的翘楚。他担任总师研发的某远程箱式火箭炮系统亮相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

该箱式火箭炮的射程、精度、威力,都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这个世界顶级水平的远程箱式火箭炮操作起来却是傻瓜式,十五分钟就可以教会一个完全没有任何武器知识的人进行精准操作。他,就是中国兵器工业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汤祁忠。

十余年磨一剑

从2003年开始,他带领团队用十年时间,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2013年项目立项,2019年完成列装定型。他说,起步很艰难,每天都有难题出现。截至目前,这套武器系统的关键技术有120余项,其中有20多项是核心的关键技术,是瓶颈技术。

从2013年开始,他就在琢磨怎样让野战火箭打得远打得准打得狠。远程箱式火箭炮是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中陆军的主力装备,也被称为第四代骨干装备,它的研制成功大大提升了陆军在未来战场的地位。

汤总师介绍说,某箱式火箭炮的射程可以达到300公里,打击精度非常精准。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它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某箱式火箭炮信息化程度很高,但是操作起来是傻瓜式的流程式作业。汤总师说,五六十年代的装备很简单,容易操作;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装备很复杂,需要专业人士来操作。这次远程箱式火箭炮研制成功以后,十五分钟就可以教会一个完全没有任何武器知识的人进行操作,准确地装定参数并把弹药打出去。

汤总师表示,该武器系统的设计理念就是:后台是专家型的,操作是傻瓜型的,操作人员按设备的操作流程即可完成操作。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远程箱式火箭炮武器系统有自动化的装弹系统,原来装一车弹药需要一个小时,现在装一车弹十分钟就可以完成操作,大大降低了使用的难度。该武器系统遵从了低成本的设计理念,大大降低了生产、使用成本,成本是导弹的三分之一,既能打得远打得准,还能打得起。

爱拼才会赢

汤总师毕业于湖南祁阳一中,198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东工程学院引信专业。本科四年的学习,为他今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说,引信是武器系统的一个纽扣,要跟机械、材料、化工、电子等很多学科打交道。本科期间他广泛涉猎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制图、电工学、电学等学科,为自己后续从事弹总体、系统总体甚至武器系统总体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他说,勤奋是一个人成才的基本要素。再聪明,不勤奋用功,哪能成功?入学以后,他发奋读书。在校期间,他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养成了坚韧的精神品格,这也是从事军工行业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工作三十几年来,加班加点对他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他说,从事军工研究的,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靶场、试验场。他经常和自己的团队成员一起,在高原、沙漠,在条件异常艰苦的地方进行试验。多年来他养成的一个习惯就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坐火车、乘飞机出差,白天的时间用来开展工作,这就是他“独特”的工作方式。不出差的时候,白天晚上都在忙着做工作。

他认为:最好的装备就是要好用、管用、耐用、实用,在什么环境下都能用。这就是他的设计理念。

他说:“在南理工的学习经历,为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自信地说:“从南理工出来的学生从来都不会丢南理工的脸!”


办学六十六年来,学校一直聚焦“为民族育英才、为国家铸利器”的主责主业,培养了13位两院院士、30余位将军、400余名型号总师级的领军人物,18余万名校友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

可以说,中国现代兵器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每一项关键性的技术,都浸透了南理工人的血汗与智慧。

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30个装备方队中,南理工校友直接参与了其中16个方队的武器装备的研发和设计:如:PLZ-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总设计师崔万善;PLL05式120毫米轮式自行迫榴炮火力系统副总设计师王启明;两栖步兵战车武器系统副总设计师程刚等。

还有些校友直接到军队去建功立业。1990年硕士毕业的钱立志教授,现在已经是全军著名信息化弹药专家、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创始人之一。1997年博士毕业的韩珺礼因为在智能化灵巧弹药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而成为我军压制武器系统论证和作战使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还有一大批校友则在航天航空航海等国防相关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张弘,猎鹰L15教练机总设计师;黄长强,现任空军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和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带头人,为提升我军航空武器装备作战能力作出重大贡献;范茂军,作为国家重点工程“921”项目分系统负责人,为神舟1-6号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系统、热控系统、推进系统等研制配套的传感器品种达20余种,被授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侯鹰,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应急着陆总指挥,他和他的同事们用科学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一步一个脚印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共同为飞船和航天员回归营造了覆盖全球的“安全港”,并有多项关键技术跻身世界同类工程先进行列。

这些都是国防科技战线上的杰出代表,更多南理工人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岗位上为了国家的各项事业奋斗着。